一般来说普通高等院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基本职能。作为一所高校,培养什么类型的学生,从事什么样的科学研究,提供什么样的社会服务,必须根据社会需要和学校自身条件来确定,更是确定指导学校发展、办学规模及人才培养规格定位的指南。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其高等学校都是制定并遵循了科学、合理的金字塔式高等学校分类设置和分类发展体系的,研究主导型和研究教学型高校属于少数部分,处于高等学校结构的最上层,而基座则是为数众多的教学主导型普通高等学校。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本质而言人才都是应用性的,当然这种应用性表现在多种方面,大可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等四种应用性人才类型,学术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探索和发现新原理,研究客观规律,并将客观规律转化为科学原理和学科体系;工程型人才则主要从事将科学原理及学科体系知识转化为设计方案或设计图纸;技术型人才主要从事将设计方案与图纸转化为产品;技能型人才则主要依靠熟练的操作技能来具体完成产品的制作。纯艺术类院校如中央美术学院、清华美术学院等国内一流的美术学校(院)在艺术学科教学中带有一定的学术性,其服装服饰设计本科教学大可定位为学术应用型,而一般省属的本科艺术类院系的服装服饰设计专业更多是培养面向设计、生产、管理等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前国内很大一部分本科院校的服装服饰设计专业课程设置门数多、内容细,看起来给人觉得教得全、学得精,但实际上由于师资配比、管理水平、传统思维习惯等等诸多因素,这些本科院校的服装服饰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相对孤立,艺术审美、创新思维、分类设计、服装结构、服装配饰等主要课程分别由多个老师担任,教学前后缺少连贯,教师教学间缺少沟通、学生学习相对碎片,系统性、连贯性、整体性严重缺乏,加上我国设计艺术大都脱胎于原来的“纯艺术”,所谓的“学院派”教学又一贯注重所谓的设计理论,轻视动手制作实践,服装服饰设计的专业教学相对“漂浮”而不太“落地”。建议主要的专业核心课程设置要成串,任课教师要成组,内容要成链,实践要串联,从而真正将设计思维、版型结构、工艺制作、饰品搭配等核心专业课程教学、训练有机紧密而系统化,以便于学生的全面学习及技能掌握。教与学环节积极主动为行业发展等服务,以本科教学和学生基本素质与设计技术应用能力等培养为主导,强调学生学用结合、学做结合,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人才培养计划中设计实践性课程所占比重应加大,设计理论、美学思想、设计史等理论性课程贯穿整个设计教学过程及始终。课程教学的形式应多种多样,不能单一化、程式化、更反对“读书化”。课堂实践是服装服饰设计专业教学所采用的普遍形式,教师给予学生一定层次和高度的设计理论讲授,学生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动手设计实践,专业教师因人而异的给予启发式指教和引导。就拿我们学院的本科教学来说,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定位无疑应该是教学应用型,所以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是立足企业发展,改革老旧的以绘画为主、学生只画画效果图而很少制作服装服饰实物、“纸上谈兵”式的思维和办学模式迫在眉睫。压缩绘画性课程数目及学时占比,加大动手实践性的如立体裁剪、结构制版、服装CAD、制作工艺以及分类设计、综合设计等专业性课程比例,以加强学生专业学习,特别是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与习惯培养。另外,适当加入一些地方文化尤其是些民族服饰学习和研究的课程,让学生尽可能地了解传统服饰文化。为保证和满足大量的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必须加强专业教室及实验实训室的环境改善,加大其设备硬件条件等建设。进一步加强与当地相关产业的接触、融合与资源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