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哲学 » 正文
庐山慧远净土信仰思想的来源
 
更新日期:2020-04-13   来源:宗教学研究   浏览次数:442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庐山慧远生活在魏晋时代,当时社会矛盾重重,南北长期分裂,民族冲突,战争频繁,庐山慧远的净土信仰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他的净土信仰也是建

 
 庐山慧远生活在魏晋时代,当时社会矛盾重重,南北长期分裂,民族冲突,战争频繁,庐山慧远的净土信仰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他的净土信仰也是建立在佛教的“般若”、“法性论”、“三世因果报应”等基本思想之上。

(一)庐山慧远净土信仰来源于净土宗的经典

庐山慧远净土信仰有《般舟三昧经》、《无量寿经》、《佛说阿弥陀经》等净土经典圣言量的依据。

庐山慧远有关念佛法门方面的著述重要的有《念佛三昧诗集序》和西方发愿文。402年,庐山慧远与一百二十三位莲友一起在无量寿佛像前立下往生西方净土的誓愿。庐山慧远和念佛莲友因痛感人生的短暂、世事的无常和业报轮回的可怕,靠自力难以了脱生死,于是精勤修行,希望能够得到阿弥陀佛的救度。通观发愿文,可以看出发愿文是紧扣着《无量寿经》而写。庐山慧远生活的时代,《无量寿经》已有多种译本,有后汉安世高译《无量寿经》二卷;后汉支娄迦谶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吴支谦译《大阿弥陀经》;魏康僧铠译《无量寿经》二卷;魏帛延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西晋竺法护译《无量寿经》二卷。

慧皎《高僧传》卷六记载了庐山慧远的弟子僧济转《无量寿经》的事迹可以进一步了解到《无量寿经》已得到了庐山慧远和庐山莲社成员的普遍重视。

释僧济,未详何许人……后停山少时,忽感笃疾。于是要诚西国,想象弥陀。远遗济一烛曰:汝可以建心安养,竞诸漏刻。济执烛凭机,停想无乱。又请众僧夜集,为转无量寿经。至五更中,济以烛授同学,令于僧中行之。于是暂卧。

当僧济病重时,庐山慧远送他一只蜡烛,让他“建心安养”以求往生。于是僧济手执蜡烛静坐观想,又请众僧夜集为转《无量寿经》。临时即能召集一批僧众诵《无量寿经》,说明当时的庐山僧团已有集体诵读《无量寿经》的情况。也表明庐山慧远及其庐山僧团念佛思想的经典依据之一是《无量寿经》。

发愿文和《无量寿经》都体现了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思想。表达了庐山慧远与其修行者体会到了人生苦、空、无常,产生对娑婆世界的厌离和出离心,对极乐世界的欣求和坚信。

(二)庐山慧远净土信仰来源于三世因果报应思想

庐山慧远的业报轮回思想是建立在法性思想上的,同时又受“心”控制而去造善恶业。他的法身思想在般若思想影响下,具有抽象性和形而上的本体色彩,也是业报轮回的主体与超凡入圣的解脱之因。《法性论》曰:“至极以不变为性,得性以体极为宗。”庐山慧远把“法性”作为宇宙万物本体,有至极、得性之过程,需要体证。法身的问题不仅关系到修行的终极目标,也关系到解脱的理论,同时也是他归宿净土思想的理论依据。

佛教追求人生解脱,最终归结为心(识)的转化和超越,很重视心(识)的作用。《沙门不敬王者论》中说:“有情于化,感物而动,动必以情,故其生不绝。”由于心在起控制作用,人对世间万物就产生了“情”;而“情”又使人产生了对世间万物爱与憎,从而有取与舍的行为。人的身、口、意就造作了善恶业。根据其业力,造善恶业之人必定会得到相应的业报。由于心的无明,心口意不停造业,不停受报,人不断在轮回。庐山慧远之前的中国报应方式多是只限于一世。庐山慧远的轮回说是三世因果报应,《三报论》中说报应有三种方式:“经说业有三报: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曰后报。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即此身受。生报者,来生便受。后报者,或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受。” 庐山慧远认为,现报是今生造业,今生受报。生报是今生造的善恶业来生受报。而后报是经过两三生或千生轮回中受报。因为有三报,人的生命不会只限今生,会有所谓的前生和后生,即三世。人有三业,业有三报,生有三世,这基本是庐山慧远的佛教三世因果报应的内容。从受善恶报应之主体来看。庐山慧远在《三报论》中说道:“受之无主,必由于心,心无定司,感事而应。应有迟速,故报有先后”。这是说,人是通过心(识)来遭受报应的,而心(识)又没有固定的掌管职责,它是通过对事物有所感召才有反应活动,而感应又有快慢之分,所以报应也就有了先后的不同了。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庐山慧远净土信仰思想的来源

下一篇: 庐山慧远净土信仰思想的来源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