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设计基础教学改革新思路
 
更新日期:2020-04-14   来源:教育学术月刊   浏览次数:215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通过斯坦福设计研究院提出的设计思维步骤,总结出设计思维的本质:关注用户体验;为解决复杂问题、探索可能的解决方案而构建原型;忍受失败的可能性;

 
 通过斯坦福设计研究院提出的设计思维步骤,总结出设计思维的本质:关注用户体验;为解决复杂问题、探索可能的解决方案而构建原型;忍受失败的可能性;多次迭代。基于以上分析,提出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培养同理心

同理心又称“感同身受”或“移情”,是设身处地了解他人内心世界的一种能力。用户需求既是设计的起点,也是设计的终点。设计的根本目的就是从用户需求出发,并最终满足用户需求。同理心训练帮助设计师更好地了解、体验用户的感受,从而把握用户需求的关键信息。设计基础教学过程中,应围绕同理心的训练和培养,设置特定的作业环节,使学生牢记“为他人设计”的宗旨,时刻将用户的需求放在首位。

训练定义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设计师肩负着改良人们生活方式的使命,设计基础教育应训练设计师定义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用户访谈、头脑风暴等方法发现用户痛点,并据此提出问题、定义问题。邀请用户参与设计研发,用户不只是设计服务的对象,更是积极的设计参与者。邀请用户与设计师一起工作,通过与用户的互动,及时获取相关信息。

训练发散性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指的是大脑在思考问题时的扩散状态,思维呈现出多维性发散趋势。发散性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点,设想阶段产生优质设计方案的前提是设计思维具有良好的发散性,提出足够数量的设计解决方案。不能过早地界定“最优方案”,实际上,只有构建原型并通过测试获取用户反馈信息之后,才有可能评价方案的优劣。设想阶段鼓励延迟评判,避免过早地对设想进行评价。鼓励设计师自由发挥、畅所欲言,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培养动手及构建原型的能力

设计基础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不仅包括手绘表现能力,还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利用随手可得的材料制作原型。构建原型之前,对于原型需要解决的问题要做到心中有数;构建过程中,设计师可能会遇到结构、造型、功能等方面的问题,需要训练设计师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

培养测试能力

通过构建原型,尽可能在产品的真实使用情景中开展测试,对原型的实际效果进行检验。通过测试,设计师有机会更好地了解用户。对于某个特定的设计方案,用户可能喜欢,也可能不喜欢。测试阶段,设计师应假定自己是错的,听取用户的合理意见,适时做出调整。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设计基础教学改革新思路

下一篇: 设计基础教学改革新思路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