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检索课程的开设形式及其授课内容都在随着时代而变革,由传统的板书教学到现在的ppt教学转变,由课堂纯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的比重越来越大的转变,由最初的纸张查阅到现在的电子化浏览转变,由面对面的、近距离的教学模式到人机对话的远程教学(如,MOOC等)转变,这些都是时代变迁、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某些便利或者对课程教学的冲击。这些变革,导致文献检索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1)信息获取的主动意识不强
作为本科教学,一般的教学模式仍然为理论教学为主,学生被动地通过课堂理论教学来获取知识。在这样传统教学思维定势的影响下,学生对文献检索课程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不强,课余时间大多数不会积极地使用搜索引擎来获取相关信息或知识,对课堂教学的依赖性比较强,由于实践知识的认识不足,对课堂理论知识的认知度不够高,结果导致对知识点的掌握不够牢靠,学习的效果不够好。
(2)缺乏文献种类及其作用的认识
文献检索课程的学习是需要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即学习课堂理论知识,并通过相关的理论知识利用文献数据库获取情报。传统的教学中,往往以教科书(即图书)来传递相关的知识,教科书大多是对知识点的宏观介绍,往往缺少具体的内涵,即是比较抽象的知识。而完成某个课题时,需要获取大量的具体信息(如,某个反应条件等),而这个信息往往是在教科书(即图书)中不能有效获取的,这就需要在其它种类的文献(如,期刊、专利等)中来获取。而学生对文献种类及某类文献的特点、作用及其信息范围的认识不够,导致在信息获取时不能有效地选择和筛选适当地文献种类。在传统思维的影响下,有相当部分的学生视乎偏爱于选择图书(例如,专著等)等来获得信息,这在涉及具体课题(如,某化合物的合成)信息的获取时有很大的不足。
(3)对信息和数据库的认识和选择能力有限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导致信息量的急速膨胀,获取有效的信息需要专业的知识和鉴别能力。大多数学生面对繁杂和专业的信息,对其正确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往往存在很大的主观意识,对信息的分析和甄别的习惯还未形成,获取情报的能力有待加强。在获取信息时,作为检索工具的数据库,对其组成、结构、界面的认识,以及数据库的选择,往往是正确使用和获取有效信息的前提。大部分学生对数据库的界面、组成等缺乏有效地认识,对外文数据库的认识和选择更是寥寥无几,这些导致情报获取的全面性、高效性大打折扣。
(4)相关配套设施有待加强
文献检索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更多注重实践技能的课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文献检索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更新,配套的多媒体教室及其硬件、软件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升级改造,特别是对国际知名数据库的利用,更需要良好的网络环境。现实的问题是,课程教学学时的压缩,导致课程上机学时有限;多媒体教室的硬件更新缓慢、网络拥堵等,导致相关教学环节的开展和对教学效果的掌控有心无力。
此外,对文献检索课程开设的认识、定位和教育目标存在偏差。认为学生信息素质的教育落后,归因于文献检索等课程的教学效果。其实,细想可知,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需要整个教育、教学单位软件、硬件的协调发展和对学生专业知识、信息意识、信息道德等综合能力的提升和培养,需要客观、科学的认识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