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尽管学生评教组织运行整体情况良好,但在有效性发挥方面存在值得深究的问题。利益相关者理论指出,借助理论分析的目的在于进行组织管理时,结果可能会影响到某人或某组织,更重要的是,相关利益者作出相应的行动会直接影响到组织管理的有效性发挥。因此,研究从学生、教师、教学行政管理者三方梳理症结所在。
(一)学生方面
1.主观意愿不强烈,参与率过低
根据调查问卷统计,有7%的学生认为学生评教没有必要,1%的学生有找他人代评的情况,尽管占比不大,但反映出学生主观意愿不够强烈,尤其是在问题“您在进行评教时,您的态度是?”中,有10%的学生选择“敷衍了事,给所有老师同一评价”。部分同学将评教视作一个被动通知需要“对付一下”的操作,没有意识到自身在评教中的地位与发挥的作用。根据数据统计,近两学年,该校四个学期学生评教参与率(已评价人次/需评价人次)分别为:84%、82%、91%、 74%。学生评教参与率过低,不可避免地影响了评教结果的真实性。
2.评价指标理解不到位,结果准确性不足
根据调查问卷统计,有29% 的学生认为学校评价指标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情况,30%的学生认为学校评价指标不够科学,42%的学生认为所有课程的评价指标相同的设置不合理。通过访谈了解到,G高校的评价指标主要参考借鉴其他学校指标的基础上征求本校教师意见制定完成,未纳入学生的意见建议。因学生教育学等相关知识储备有限,对评价指标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如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等不甚了解,不能较好的把握与研读每个指标的内涵,难免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势必影响评教的准确性。3.个人情感色彩过重,欠缺公正客观性
根据调查问卷统计,超过半数(52%)的学生表示,会出于对课程的偏好与喜爱程度,较主观的进行评教,38%的学生表示会根据对教师个人的喜好评教,评教成为单纯对教师个人的评价,而不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不可否认,好的教学可以赢得学生的喜爱,教师的个人魅力也会影响到教学效果,但如果因掺杂了学生过多的主观情感,或因学习兴趣爱好不同,影响了最终的评教结果,那么明显欠缺公正客观性。目前普遍存在的 “严师出低分”,“一团和气” 出高分的评价畸形趋势正是因部分学生不够公正客观,个人情感色彩过重造成的。
(二)教师方面
1.心理上:对学生评教存在抵触情绪
访谈发现,教师对学生评教的目的与意义都有较好的认知,但是在态度方面普遍存在负面情绪。一方面,教师对学生评教结果的公正客观性存疑,受访教师表示,根据任教经验学生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做评价,对学生而言,评教更多的是对教师个人的评价而不是教学水平的评价,而这种结果往往有失公允。另一方面,其他高校在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价时会参考三个方面(专家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的评价结果,按照一定的比重纳入计算,但目前该校并未健全其他方面的评价,学生评教是唯一的评判标准,教师对目前评价方式上的缺陷产生质疑。总之,教师出于对学生的不信任与对教学行政管理的不满,对学生评教存在抵触情绪。
2.行为上:束缚教学自由,忽视改进提升
部分受访教师表示,“你对学生要求严了,评教分数就下来了,想得高分,就要降低要求,这个度真不好把握。”在这方面“吃过亏”的教师可能会“适度”放松对学生的要求,以更加“友善、客气”的态度面对学生。尤其是在评教周,尽管教师们不会给学生以暗示,但是会在评教周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受访教师表示,评教结果出来之后,更加关注的是分数与排名,而忽略了针对指标查找不足,更没有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那么学生评教完全失去了意义。
(三)教学行政管理者方面
1.组织管理有待加强
G高校学生评教组织管理工作由教务处负责,根据对教学行政管理者的访谈获悉,关于学生评教主要的工作内容是发布评教通知,由各学院负责通知本学院学生进行评教,利用正方教学评价系统进行操作,评教结束后将评教结果反馈至各学院。从其组织管理工作来看,一方面,学校没有对学生开展任何相关的宣传引导,很少有教师主动向学生们传达学生评教的目的与意义,学生依照所谓的“约定俗成”的方法依循以前经验进行评教。另一方面,学校没有为全员参与,保障参评率采取任何举措,虽已经认识到参与率过低的问题,但是未加强组织管理工作。
2.结果利用不合理
教学行政管理者通过多年经验总结表示,最终的评教排名中,排名较前或较后的老师的结果相对真实,但中间段位的排名水分较大。因此,G高校学校层面没出台针对学生评教结果利用的相关政策制度,结果利用完全交由各学院,各学院中最普遍的做法是将其余教师的绩效分配相挂钩。学生评教结果最重要的一个目的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个人发展,但目前来看“奖惩”往往压倒了“发展”,评教更像是行政控制的方便手段。此外,因指标设计不尽合理,对评教结果进行分析时,可以总结归纳出宏观层面的问题,但很难追溯较为微观的具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