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人民性”思想的基本含义及其理论价值
 
更新日期:2020-04-15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   浏览次数:16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主义旗帜鲜明地向全世界宣告其人民性的立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主义旗帜鲜明地向全世界宣告其人民性的立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自主的运动。”[1]这一思想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和阶级立场,使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历史上各种其他意识形态。人民性这一品格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无产阶级用来实现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思想闪电”的重要原因。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作为正确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学说,人民性思想与规律性思想(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这是因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客观规律。中国共产党建党90多年和我国建国70年的实践表明,坚持“人民性”思想,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党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始终不变的价值追求。

在马克思的经典文本中,“人民”一词的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早期著作中“人民”主要是指普通民众,是与封建贵族和资本家相对的概念。《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及之后的作品中“人民”的概念更多地带有阶级属性的意味,“在马克思看来,巴黎公社时期的人民包括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中等资产阶级、农民甚至外国工人,而大土地贵族、高级僧侣、奴隶主、金融资产阶级和大资产阶级即资本家是排除在人民之外的。”[2]“人民性”作为马克思学说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体现在马克思不同的探索阶段。马克思笔下的“人民性”指的是人民的一般特性,是单纯的人民性。值得一提的是,马克思对“人民性”的表述并不像阐述“异化”、“共产主义”等概念时那样系统和详尽,而是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关切和解答来隐性表述的。我们在分析马克思“人民性”思想时,不能将视线仅仅局限在“人民性”三个字的字眼上,还应该将视角扩展到诸如“人民”、“工人阶级”、“无产阶级”等能够体现“人民性”含义的文本中。正如“资本”的概念在马克思思想中随着对资本主义批判的不断深入历经了一系列演变,“人民性”的思想内核也随着马克思思想进程的演变经历了从自由意志到理性复归,再经由抽象到具体,最后发展为自由而全面发展这样一个嬗变历程。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虽然“人民性”思想的内核在发生变化,但那是随着马克思研究领域的拓展、现实问题的变化以及哲学世界观的改变而带来的变化,马克思对“人民性”的探索却始终未变,“人民性”始终是马克思学说中一个永恒的主题。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人民性”思想的基本含义及其理论价值

下一篇: “人民性”思想的基本含义及其理论价值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