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学业性发展的考察指标体系
 
更新日期:2020-04-15   来源:高教探索   浏览次数:184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高校资助要引导、激励贫困生取得学习性发展,需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这就需要了解影响学习性发展的因素,也就是考察指标,还需要考虑贫困生个体差

 
 高校资助要引导、激励贫困生取得学习性发展,需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这就需要了解影响学习性发展的因素,也就是考察指标,还需要考虑贫困生个体差异性和差异化需求。这样才能较为客观地全面地编制体现学习性发展的指标。资助政策和资助管理才能对症下药,取得激励效果。

贫困生学习性发展主要体现为通过专业课的学习和参与学术活动使得学生不断获得更多的知识、技术或技能。它是专业课学习(课堂学习)、各种学术活动参与过程与成绩的综合体现。获得学习性发展首先必须是参与,积极的参与专业课教学、参与学术活动。据朱红(2012)的观点,学生参与度是影响贫困生在大学期间获 得发展、特别是学习性发展的最为关键的因素。那么考察学习性发展指标就首先考察哪些指标能体现出贫困生积极参与专业课学习、参与学术活动。

(一) 参与行为考察指标设定

不管有无纪律要求,专业课的学习需要贫困生积极参与,投入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的时间、精力越多,学习效果越好。但是投入的精力和学习能力无从直接考察,可通过参与的积极性初步反映出来。参与行为考察指标应包括下面一些指标。

1. 参与学习行为的考察指标设定

由于高校专业课学习涉及到本专业教学目的的实现及学生能否顺利毕业,因此有纪律要求与规定。专业课学习方面的参与指标(其权重设为A)志在激励高校贫困学生更加积极、刻苦的学习本专业课程。参与专业课学习的指标至少包含如下方面:

(1) 课前预习情况(设其权重为A1)。学生课前预习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教师通过检查、预留任务完成情况来判断学生预习情况,每一次给出评价分数,一学年进行一次加总,设加总结果权重为A1。学生课前通常需要准备材料,包括所需知识的准备、疑难问题汇总、上课使用的材料,准备程度的年度总体评价的权重设为A11。(2) 出勤(设其权重为A2)。对绝大多数同学来说,参与课堂学习能提高学习效率。出勤包括迟到、早退、旷课等。计算一学年不迟到次数占该学年上课次数的百分比,设其权重为A21。不早退次数占该学年上课次数的百分比,设其权重为A22。年度不旷课节数(不含请假节数)所占百分比,其权重设为A23。

(3) 作业相关情况 (设其权重为A3)。作业完成质量,即每一次作业总体得分情况,其中包含做题的思路是否新颖、正确率等等。一学年中的作业分数累计结果,设其权重为A31。有时能够判断出作业是否由本人独立完成、重复率高低,如写作、专业设计、调研等等,独立完成的次数所占百分比所对应的权重设为A32,按时完成作业的次数所占百分比所对应的权重设为A33。

(4) 课堂表现(设其权重为A4)。课堂教学时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与老师积极互动,从而老师给其一个总体评价分数,一学年累计并各科加总,其权重设为A41。学生在课堂上就不理解的问题向老师咨询、提问、交流自己的见解,同学之间的互动,老师给其一个总体评价分数,一学年累计并各科加总,其权重设为A42。目前社交媒体使用太多,对学习成绩有负面影响。课堂上不经允许不得使用手机。不玩手机或不从事与教学无关的节数占一学年总节数的百分比,其权重设为A43。

这里没有考虑课后复习这一实际上比较重要的因素,主要是因为课后复习情况不易考察和度量。

2. 参与学术活动行为考察指标设定

参与学术活动的目的就是拓展知识面和提高各种能力,也包括提高专业能力、专业技能、技巧,为提高职业成熟度和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指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活动也有助于社会性发展。只要参与学术活动(设其权重为B),不论获得成绩高低,都应给予鼓励。学术活动参与至少包含如下方面:

(1) 积极参与学术讲座(设其权重为B1)。一学年参加、聆听本专业讲座场数(设其权重为B11)。讲座内容难度(设其权重为B12),分为科普、本科生、研究生等,用统一的指标分别打分度量,一学年后汇总。学习效果,通过查看贫困学生写的心得体会来判断应得分数,一学年进行加总(设加总结果权重为B13)。

(2) 扩大知识面(设其权重为B2)。查阅课外书籍,通过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来判断,由相关专业老师酌情打分,一学年加总一次(设加总结果权重为B21)。听课外讲座,通过笔记、心得体会及有关专业老师的评价分数来判断,一学年加总一次(设加总结果权重为B22)。选修非专业课程,将一学年的选修非专业课程成绩进行加总(设加总结果权重为B23)。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学业性发展的考察指标体系

下一篇: 学业性发展的考察指标体系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