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思政课获得感与满意度概念异同的学理透析
 
更新日期:2020-04-16   来源:高教探索   浏览次数:200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何谓满意度,何谓获得感,它们有何关联?厘清二者之异同,不仅具有学理上的价值,而且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构建和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何谓满意度,何谓获得感,它们有何关联?厘清二者之异同,不仅具有学理上的价值,而且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构建和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思政课满意度与获得感的科学内涵

“满意度”是指人的需要得到满足程度的一种度量。学习满意度表征学生对学习状态的自我评价,通过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对接受教育之后的实际感知与学习前置期望进行对比判别,从而形成对学习是否满意的个体化的价值判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生满意度是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中教育效果与原来的期望进行对比的一种感觉状态。“获得感”是人们基于实际获得而产生满足和幸福等积极心理感受。获得感指向“获得”和“感”两个重要维度,“获得”是“感”的前提条件,“感”是“获得”的情感反映。“获得感”前提是“得”而不是“失”,因此这种主观感受是正向的主观感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满足大学生现实的或潜在的发展需求和期待而产生的实实在在“获得”的心理感受。思政课获得感是检验课程质量的试金石。“获得”的对象内容丰富多样,获得感也有不同层面的内涵,有基于世界观获得而产生的政治认同感,有基于方法论获得而产生的内心欣喜感,有基于价值观获得而产生的身心受益感。获得感较之于满意度具有逻辑先在性,获得感提高是满意度提升的基础,只有主体在实践活动中有切实获得,才能提高满意度。获得感与满意度密切关联,但绝不是同一回事。

2. 获得感与满意度的同构性

获得感与满意度都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主观认定,都是基于学习过程和结果所获得而产生的心理感受与体验,都是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个体性功能的表征。满意度和获得感都注重受教育个体发展功能和享用功能及其实现,个体发展功能指个体思想认识得到提高,道德人格得到完善,满足其与社会、群体与他人协调发展之需要。个体享用功能,即指思想政治教育可使每个个体实现其精神方面的某种需要、愿望,从中体验满足、快乐、幸福。在精神迷茫,家园失落,道德滑坡的今天,个体更希望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获得精神的满足和超拔,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的、更深层次的价值。虽然获得感和满意度具有主观性,是带有情绪色彩的想法和看法,但激发、成全“获得感”的却是实实在在的“获得”“满足”“愉悦”,因此又具有很强的客观基础。

二者都跟个体学习前置需要和期望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思政课教学越符合学生的期望值,满意度越高,获得感越强,反之,满意度低,获得感也低。学生的个体需求和期望具有主观性和个体差异性,有的人期望值高,希望在思政课里能在老师的带领下进入到理论逻辑知识的殿堂摘取思想的仙桃,有的人期望值低,只希望能轻松快乐地学习拿到学分即可。获得感和满意度与期望值之间存在着反比的关系,同样的一堂课,期望值高的人,满意度和获得感可能较低,期望值低的人,满意度和获得感较高。

二者都跟任课教师因素有密切关系。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亲其师的前提是学生喜欢教师,对教师满意度高。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教师的仪表形象、专业水平、教学方式、对学生的态度等,其中首要的是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个别名校的思政课教师,他们所授的课程被学生当作最喜欢的“金课”。可见,学生不是不喜欢思政课,而是不喜欢某些老师上的那种“水课”。其次,还跟教师队伍水平的参照标准有关。由美国学者斯托弗( Stouffer,1962) 提出后经默顿( Merton,1968) 发展的“相对剥夺”理论( Relative deprivation),认为在一个群体里当人们将自己的处境与某种标准或某种参照物相比较而发现自己处于劣势时会产生受剥夺感,这种感觉会产生消极情绪,可以表现为愤怒、怨恨或不满。这种“相对剥夺”理论从另一个角度很好地说明了在同一个学校里获得感强弱的原因。在同一个学校的思政教师队伍中,教师个体的素质与水平参差不齐,总有一两个拔尖卓越的教师,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被安排在这个好老师班上的同学,就会有一种幸运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满意度和获得感也随之增强。相反,其余没被选进那个班级的学生,就会有一种相对剥夺感,以致衍生对自己所在班级任课教师的不满情绪,满意度与获得感也随之降低。可见,任课教师对学生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影响极大。

3.获得感与满意度的差异性

从评价内容维度看,二者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影响思政课学生满意度的因素指标繁多,有课程价值、任课教师、学习氛围等。就任课教师因素来说,包含着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等子因素。就课程价值因素来说,又包含着课程的功能、性质、特征的评判认识等子因素。就学习氛围因素来说,包含着班级整体学习状态、团队学习共同体的合作情况等。满意度可以是对这些指标的逐一评判形成的态度,也可以是这些评判结果的综合看法。这些因素中任一一个要素都可以影响整体满意度的获得。而获得感考量的因素相对来说比较单一,只要受教育在学习过程中有所得并因此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获得感就产生。影响获得感的因素比较多,但产生获得感的来源可以比较单一。有习得新的理论知识思想豁然开朗而油然产生类似“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满足感,有新方法的获得打开思维大门的欣喜感,有价值观受到启迪产生人性向上自我升华的幸福感等,只要拥有其中一个,就会有满满的获得感。

从评价产生和持续的时间维度看,获得感的形成具有滞后性和长期性,满意度的产生具有及时性和当下性。满意度是通过学习,对当下的“课程价值”“任课教师”“学习氛围”“学习效果”与学习前置心理预期的匹配度和契合度的评判,匹配度和契合度高,会产生“真心喜爱”,则满意度提升。满意度重在对当下学习过程的体验,是对当下学习状态的及时反映和直接评判。获得感重在结果,是基于实际的精神利益获得的积极主观体验。由于精神利益本身具有鲜明的沉潜性和内隐性,其价值与效用的体现有时需要很长时间,可能会在几年甚至几十年后的人生历程中才体现出来,出现“朝花夕拾”的现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塑造价值观的教育活动,应当努力让学生当下“真心喜爱”,更应当以学生“终身受益”为最高目标。从这个角度来讲,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中的获得感的反馈要比满意度的评价更为重要。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思政课获得感与满意度概念异同的学理透析

下一篇: 思政课获得感与满意度概念异同的学理透析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