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因家庭康复需求的不断增加和康复资源的不断减少而形成的 “康复赤字”已成为全球性社会问题。而这个问题在人口快速老龄化、家庭规模不断缩小、人口流动规模空前的当代中国,表现得尤其突出。在为残疾儿童进行长时间的康复与照料中,残疾儿童的家庭成员面临巨大压力,既包括经济方面,也体现在心理和精神等方面。具体来说,残疾儿童康复中的家庭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压力巨大
残疾儿童的康复给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研究表明,相比普通儿童,残疾儿童的家庭有着较大的经济负担,残疾儿童的医疗康复支出明显多于普通儿童,而教育支出、衣着支出、游乐支出明显少于普通儿童(章程、董才生,2015)。首先,残疾儿童的康复和医疗费用等支出给家庭带来了较大的经济负担,影响了残疾儿童及其家庭的生活与发展。而且残疾儿童的康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往往需要长期坚持,很多残疾儿童家长迫于经济压力只能无奈选择放弃。另一方面,由于照料残疾儿童,影响了家庭成员外出就业,经济压力更加沉重。残疾儿童的家长通常会面临工作与照料的艰难选择,大多家长为了让孩子的康复效果更佳,只能无奈选择放弃全职工作。并且相对而言,女性往往更会承担这一角色。工作机会和工作时间的减少则会造成收入来源减少,进而导致家庭收入的减少。
(二)心理/精神负担沉重
与其他儿童相比,残疾儿童的家长对孩子的照料时间更长、强度更高,尤其是对于那些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或者大部分不能自理的残疾儿童来说,可能要持续一生,承受的压力巨大。由于残疾儿童的康复过程中一直需要父母的陪伴与照料,其压力巨大。一项对残疾儿童心理压力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残疾儿童家长普遍面临着沉重的心理压力,并在不同残疾类别的儿童家长之间存在差异(彭虹等, 2010)。此外,残疾儿童的家长普遍对康复不抱有太高的期望,并且担心孩子的未来,最担心的就是孩子将来的照顾问题或者工作问题,可以从出台救助政策、完善社会服务支持、积极开展家长工作等方面给予支持。
(三)社会关系逐渐弱化
目前,社会上还没有形成充分理解与包容残疾人的社会氛围,部分社会成员对残疾儿童的了解不够深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歧视残疾儿童及其家庭的现象。残疾儿童家庭常常要面临外界异样的眼光甚至歧视,所有的苦闷和痛苦只能独自承受,不愿意向别人提起。这种难以宣泄的压抑和痛苦让很多残疾儿童家庭照顾者几近崩溃。为了保护残疾儿童免遭外界的伤害,或者是担心外界异样的眼光,残疾儿童的家庭成员渐渐不愿意与人接触,向社会寻求帮助的愿望也较低。导致残疾儿童及其照料者逐渐疏远主流社会,导致越来越封闭自己,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逐渐弱化。
(四)缺少技术和信息等康复支持
残疾儿童的康复是一个周期相对较长的过程,除了康复机构和专家给予的专业性的指导外,家庭康复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由于许多残疾人的家庭成员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缺乏残疾儿童康复的相关知识。研究表明,残疾儿童家庭有着较高的咨询需求,残疾儿童家庭在经济、康复、教育、心理、信息、社会资源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咨询需求。此外,残疾儿童家庭对于支持和补充性的服务也有很强烈的需求,他们希望无论在心理还是康复技能上都能得到长期的指导和帮助(谷长芬等,2010)。然而,目前中国仍缺少对残疾儿童家庭的康复技术和信息等康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