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老子》“不尚贤”正诂
 
更新日期:2020-04-17   来源:文献   浏览次数:192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首先,为了系统梳理《老子》早期传本与今本中贤的问题,我们需要对相关文本进行比较。今本(王弼本)《老子》云: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

 
 首先,为了系统梳理《老子》早期传本与今本中“贤”的问题,我们需要对相关文本进行比较。今本(王弼本)《老子》云: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第三章)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第七十五章)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第七十七章)

帛书《老子》云:

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甲本)

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甲本)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乙本)

而年代更早的郭店楚简本《老子》中却不见这些内容。以上粗略对比可知,帛书《老子》与今本(王弼注本)《老子》十分相近,郭店楚简《老子》与他们差异较大。如何理解诸本《老子》对“贤”记载的差异?我们先看学界对郭店楚简本《老子》传本性质的讨论。王博、裘先生主张郭店简本《老子》三部分是对当是流传《老子》“五千言”的抄录。郭沂先生主张简本就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原始本,今本就是在简本的基础上增加和改造而成。许抗生先生大致认为郭店简本三组文字是当是社会流传的三种不同的传本,后来至战国晚期人增补称帛书本和今本。宁镇疆先生总结诸说,认为郭店简本《老子》是较多接近《老子》原本,但是《老子》的成“书”实际上走的是一条由松散材料到汇编成结构严谨的“书”的道路,其中《老子》的材料出现的比较早,而真正成书则是比较晚。综上诸家所析,我们认为尽管郭店楚简《老子》不见“贤”的材料,但是当时社会中并无所谓“定本”性质的《老子》,而《老子》早期传本亦属多元系统,故不能断定帛书本和今本中关于“贤”的材料就是后人窜入。另外,目前学界对于《老子》“早期传本”的年代大致赞同裘锡圭先生意见,他主张《老子》“成书”(早期传本)年代很可能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或稍晚的时候,比郭店《老子》简的出土年代早一百几十年。综上分析,我们认为帛书本和今本中的关于“贤”的材料,是可以视作老子的思想主张。

下面我们具体分析学界对于《老子》“不尚贤”的看法,大致分为两派。一派认为“不尚贤”就是不尚贤能的政治主张,如王弼注云:“贤,犹能也。尚者,嘉之名也。……尚贤显名,荣过其任。”很显然王弼是把“尚贤”当作“尚贤能”,所谓“不尚贤”就是不超过一个人所担之责任。今人陈鼓应先生注引河上公《老子章句》注、释德清《道德经解》注、彭好古《道德经》注,主张是“标榜贤才”之意。此派学者意见一直是学界的主流认识,影响深远。另一派学者另辟蹊径,主张从“贤”字古义出发而作相关训释,认为“不尚贤”是“不尚多财”之义,如晚近注老子的学者引《说文》段注“贤”之本义为“多财”,比如就有认为《老子》“不尚贤”与“尚贤”政治无涉,仅是“不贪爱聚敛财富”之义。后一派意见并不占主流,未能得到学界重视。实际上近人受段玉裁注影响,把“不尚贤”径释为“不多财”“不贪爱聚敛财富”于义不免扞格。但他们主张以“贤”字古义来训释,且不以“尚贤”政治来解释《老子》“不尚贤”,还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贤”之古义,实际上并非是段玉裁所说的“多财”之义。近来西周中期铜器柞伯簋铭:“王曰:‘小子,小臣敬又(有)(决),(获)则取’”。为我们追寻“贤”之古义提供绝佳材料。陈剑先生对铭文中“”字补释为“贤”,断句为:“小子,小臣,敬又(贤)(获)则取”,以“(贤)(获)”一词与《仪礼·乡射礼》中“贤获”绝类。陈剑注意到古文中从又之“贤”字大多可训作“多于”“胜过”的意思。另外,陈氏认为“”在《说文》手部之“拏”有“牵引”之义,与“掔”“牵”“搴”相通,读音是后来“贤”字的声符。陈剑的训读实际上是对“贤”字的初文、发展、分化进行了充分的补充说明,故“贤”字初文为“又”,引申义即“掔”“牵”,以声符相近与“臤”“坚”“孯”“贤”相通。另外,陈剑先生文中还列举不少传世文献中将“贤”训为“多”“愈”的材料。

前已提示,将“贤”字古义说成与“财”相关始自段玉裁。实际上,“贤”字有“多”义,不唯金文可证,文献犹多。如《诗经·北山》云:“我从事独贤。”《毛传》云“贤,劳也。”《正义》曰:“以此大夫怨己劳於事,故以贤为劳。”这里的贤训为劳,实际上表示服事劳役之多。此即西周时“贤”为“多”义明证。又《国语·晋语》:“敬贤于请”注“愈也。”《仪礼·乡射礼》:“右贤于左”注“犹胜也。”以此可知,先秦时人将“贤”看作“多”“愈”“胜”乃是常义。故《小尔雅·广诂》也云:“贤,多也。”《广雅·释诂一》云:“贤,大也。”“贤,劳也。” 准此,结合西周的柞伯簋、《诗经·北山》、春秋时期《国语》以及礼书中的证据,我们可以看出西周春秋时期的“贤”之古义“多”“愈”“胜”“大”都是渊源有自,不可无视之。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老子》“不尚贤”正诂

下一篇: 《老子》“不尚贤”正诂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