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合作组织2001年宣布成立后,成员国政府领导就讨论并决定促进上合组织内各领域的合作,特别是发展区域经济协作。经济合作、安全合作、人文合作是上合组织的三大支柱。作为上海合作组织的主要支柱,区域经济合作是推动上合组织各成员国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近几年来上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取得了很好的势头,但各成员国在经济发展、宗教文化、经贸体制、市场发育、开放程度、法律环境及利益诉求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别,阻碍了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入发展。在这样一个结构复杂的区域内如何进一步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促进区域内各国间的交流,围绕“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实现区域经济合作目标,需借鉴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有益经验,遵从区域经济合作的规律,探讨适合上合组织成员国的新的合作模式。
地方政府是当今世界国际舞台一个日益活跃的角色。
国家的地方城市在经济、交通、自然资源、风俗习惯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更能灵活地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制定适合本地的投资贸易政策,与其他国家的地方政府建立友好城市,发展自己的国际战略,实现地方政府发展的目标。地方政府依托中央政府利用地方政府在对外交往中的优势,使地方政府在实现本地经济发展目标的同时,又能为国家包括安全合作和人文合作在内的整体外交服务,达成了中央和地方共赢模式。
地方合作机制可以发挥主动作用
地方合作政府会更积极寻求合作的方向,协调上海合作组织各领域、各方面的合作发展。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在地理位置上都是相邻国家,地方政府更能灵活地参与到边界的开放和边境资源的有效利用。
建立地方经贸合作平台可以大大减少双边合作或多边合作的交易成本
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完善,货物特别是零部件和中间产品的跨境流动越来越活跃。贸易成本对企业国际竞争力和价值链高端升级的影响更为突出,运输不便、通关效率低、手续繁琐有时远高于关税壁垒。建立地方经贸合作园区,作为各国经贸合作的平台和集散地,可以大大缩减各国贸易往来的交易手续,提高了合作的效率,从而降低贸易成本。
因此,通过开展地方经贸合作,探索如何利用地方优势,发挥在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合作新发展。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第十八次元首理事会于2018年6月在山东省青岛市举行,各方一致同意要为构建命运共同体继续加强在安全、能源、农业等领域合作,特别在经济合作方面注入新动力。同时成员国表示定期举办上合组织地方领导人论坛,积极开展成员国地方政府间的合作。中国作为一带一路的带头人,上合组织的先行者,应在调动、发挥地方政府积极性方面作出开创性的工作。中国政府支持在青岛建设上合经贸示范区,搭建成员各国地方经贸合作的平台,这是我国参与全球化的重要一环,也是我国对世界做出的郑重承诺。
如何建立上合经贸示范区,搭建成员国间经贸合作平台,为全球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需要对上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所在,依据一定的经济理论、进行实际调查、召集专家论坛来共同探索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的创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