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能够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壮大,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华民族有自己的精神根基与血脉,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喻为我们民族的“根”与“魂”[1]。新时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应融入国民的实际需求与普通生活,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与创新性的发展[2]。,在新技术与传统文化资源的跨界融合环境下,作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主体机构之一的图书馆,要从思维方式、技术实践和服务创新等方面重新定位,本着开放存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创建新型优秀传统文化推广与服务体系,更好地适应“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推广的时代背景
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的重要讲话中[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的精髓根植于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课题[4],强调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新型传播方式迅猛发展,新媒体娱乐化、碎片性的传播特点冲击着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我们需要结合时代传播特点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传播路径,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5],要求“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群艺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2017年2月,文化部发布《“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提出“到2020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初步形成”“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2017年10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应利用其自身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在新技术环境下,为增添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民众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共鸣,引领世界文化潮流做出自己的贡献。
2、 新技术环境与图书馆发展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新媒体服务与移动服务的发展打破了传统图书馆服务点对点的传播方式,网状的传播格局逐渐成为文化传播的主流形式。
2015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用“互联网+”促进传统行业变革,利用互联网与不同行业的结合改变传统产业形态,促进深度融合,打造创新产品。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鼓励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创新创意。
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机构,拥有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馆藏资源,在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时代背景下,图书馆更应利用新技术将服务延伸至更多读者,利用新媒体工具完善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利用新技术更好揭示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创新应用技术,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个性化服务,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享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