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独特的上帝空间向度视角俯瞰大美中国
人类对于自身生存的自然环境总是充满着无限的想象,从中国历史神话中能够腾云驾雾的孙悟空到现在美国好莱坞电影大片中酷炫的飞人,像鸟儿一样,离开地面,冲入云霄,俯瞰广袤无垠的大地一直是人类诞生以来的强烈渴望。
“在摄影机离开原地,成为可以移动的,开始从不同的视点进行拍摄,并把画面分成各种景之后,一种崭新的空间向度才进入艺术。”[]《航拍中国》根据不同的地点和场景,采用载人直升机和无人航拍器两种飞行设备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拍摄。拍摄组使用了16架载人直升飞机,57架小型航拍无人机,拍摄设备采用当下国际最先进的摄影设备,影像达到超高清晰度(4K)的要求,行程路线遍及全国15万公里,相当于环绕赤道4圈。载人直升机用于高空、高海拔的宏观场景拍摄,如高山、河流、湖泊等,并利用三轴航拍陀螺仪提供高质量、唯美的画面。无人航拍器用于低空、具体事物的拍摄,如人文建筑。画面要求有设计感、突出细节,能够用航拍画面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段落。《航拍中国》运用不同的机位、不同的飞机运动线路,带领我们领略高山雪原的壮美,“泾渭分明”的奇观等等。
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是通过平视视角或者仰视视角来观看我们生活的空间,但是《航拍中国》一反常态,反其道而行,通过上帝的视角俯视中国秀美山河,让我们觉得自己是如此的渺小,颠覆了我们平日里对于时空的认知和理解,此时的中国大地既熟悉又陌生,充满神秘。而且“航拍画面的力量不单纯是再现空间,而是表现和营造空间。”[]《航拍中国》用航拍镜头重新建构了我们生活的想象空间,同时又是创造新空间的一个过程,让我们开始从“镜中的自我”走进现实中的自我。
(2)以平实幽默的语言风格来讲述中国故事
在文本创作上,《航拍中国》摒弃了宏大而空洞的文字,强调“细节”与“趣味”,以故事化的叙述方式来表现所拍摄的事物。由于航拍画面的篇幅所限,每集将由若干个故事段落构成,每个主要段落的时长控制在2-3分钟左右。因此,拍摄的对象不论选取的是历史遗迹还是现实对象、宏观还是微观,都将突出一个“新”字,以新的叙述角度、新的语言风格来吸引观众。如拍摄东北虎时,这样解说到:“飞行器这个闯入领地的不明物体,或许是个不错的假想敌,但要追上它的速度,老虎还需要多加努力。”还有陕西羚牛,“羚牛是群居动物,如果遇见独自行动的羚牛,要小心一点。那可能是只失恋的羚牛,脾气会很暴躁”。还有新疆的辣椒,“并不是所有辣椒都甘心被吃掉,这里的辣椒尤其爱美,它们被做成色素,成为口红的原料。”《航拍中国》的解说词幽默风趣,突出细节,与其他纪录片纯粹解说的语言风格大相径庭,呈现了一个更加鲜活的中国形象。
(3)以飞行线路为结构线索串起每一集的故事段落
由于《航拍中国》每集50分钟,涉及一个省份的几十种景观,拍摄范围跨度大,内容过于碎片化。如何将分散于不同地方的人文故事、自然风光等统一于一个结构中,极具挑战难度。《航拍中国》将飞机的飞行路线作为每一集的结构线。它根据每个省市区的特点,依 据地理位置以及主题接近的原则勾勒出一集的主题思路,设计出一条清晰而又合乎逻辑的线路来形成节目叙述的脉络。并且在节目中配以三维路线图来配合航拍画面,给观众以清晰明确的叙事线索和整体的空间概念。其效果正如《航拍中国》的总导演余乐所说的:“我们把它定义成一个空中旅程,就像一个飞行员,带着观众一起飞。从线路设计、动画和音乐设计都给观众一种高端旅行的感受,让观众在旅程中保持一种愉悦的心情。”
以《江西》这一集为例,三维路线图一共出现了6次。第一次飞行的路线是庐山、牯岭、白鹿洞书院、庐山西海,讲述山水的浪漫相逢;第二次是婺源、安义古村、吉安、南丰,诠释江西古村落的人文历史;第三次是三清山、铅山、龙虎山和井冈山的山之旅;第四次是水之旅,讲述鄱阳湖中的超级贵宾——东方白鹳、江豚等珍稀动物;第五次是上堡梯田、围屋、赣县,重温漂泊者扎根异乡的时光,诉说客家人融入他乡的历史;第六次讲述了赣州、南昌这两座赣江滋养的城市。《航拍中国》项目组依靠这些方法,有效地将散乱的自然风情、人文景观有机地串联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