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机制建设既是实现健康中国理念的重要举措,也是不断完善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以及适应现代医学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影响心理健康机制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理健康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机制建设来自于专业人才培养和医疗卫生领域体系建设两个主要方面。1982年底卫生部提出有条件的医学院校开设医学心理学课程并于1997年将其列为高等医学教育系列主干课程之一,同年纳入临床医师执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当前三甲医院根据规定设置心理卫生专科,开展心理健康和临床心理疾病诊疗。但从目前全国医疗卫生领域现状看,不同地区和医院对临床心理健康制度建设和实施,心身疾病的诊疗评估工作开展不平衡。部分地区相关部门和医疗卫生单位存在会议上说的多,具体措施落实少;人力、物力和财力缺乏相应配套;每年医院质量控制检查过程缺乏有效的评估内容和具体措施。从医务人员队伍自身心理素质成长、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等制度建设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2018年11月国家十部委关于《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提出了对医疗卫生领域的发展规划和具体目标要求,相关部门应当充分认识心理健康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根据不同地区和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和富有成效的的制度规划。
(二)关于心理问题的认定
长期以来,日常生活和医学操作层面常常听到心理障碍或精神障碍的称谓并不明晰,这些通俗说法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以及精神疾病类别认定存在交叉重叠。同时心理问题的界定在以往医学典籍中找不到,这势必影响心理健康规范化建设以及临床卫生领域中的标准化操作。例如,日常工作生活过程产生的心理压力问题、社会婚姻与和谐家庭问题、老年人生活适应问题以及妇幼心理健康问题等并没有达到精神病学的疾病诊断标准,也不是通过课堂教学就能够解决。其次,三甲医院虽然设置心理卫生专科,但一些医院对于一般心理问题与神经症患者缺乏有效性的就诊措施,一般与严重心理问题患者往往诊断后即给予药物治疗,对需要通过心理咨询消除内心困惑的患者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途径。
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认知不断深化,以及医学心理学科的发展,所谓心理问题是指未达到精神病学诊断标准的各种心理痛苦或社会不适应行为。它是介于心理健康和精神疾病之间的状态,具体划分为: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三大类型,心理问题概念界定、鉴别诊断和评价标准化对于医疗卫生领域实践操作显得尤为重要。
(三)专业人员队伍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和临床技能有待提高
医务工作者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着和谐医患关系建立,影响着临床服务质量。从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看,八十年代后期高等医学院校开设医学心理学课程,三十多年来随着现代医学模式发展的需求,教材内容增加了临床心理疾
病、心身健康等许多新内容,但关于医务工作者自身心理健康与良好心理素质塑造的内容并没有作出相应调整且针对性不强。从我国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现状看,根据全国10个省市的目标医院采取整群随机取样问卷调查表明,医务人员对自身心理健康评估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处于心理应激状态的焦虑、强迫和抑郁等心理问题。近期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中国医院EAP(员工帮助计划 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联盟主办的 2019年第四届中国医疗卫生行业EAP论坛指出,根据2018年中国医师协会白皮书。过去的一年中,有近一半医务人员存在不同程度的一种或多种心身症状。论坛启动“改善医务工作者职业心理健康”三年关爱计划行动,得到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积极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