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
 
更新日期:2020-04-23   来源:高教探索   浏览次数:180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弘扬正确的文明观,积极适应、参与和利用文化全球化的大趋势,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文化感召力和吸引力,遵循大学生文化认同教育规律,扎

 
 弘扬正确的文明观,积极适应、参与和利用文化全球化的大趋势,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文化感召力和吸引力,遵循大学生文化认同教育规律,扎实开展大学生文化认同教育,是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必由之路。

第一,弘扬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明观。马克思恩格斯曾对文明的本质、文明的起源、文明的交往等问题做出过论述,奠定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理论基础。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如何看待自我文明、他者文明,如何处理文明之间的关系,国际上持不同立场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文明终结论”不绝于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义制高点,坚持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多次对人类文明做出论述,探讨人类不同文明共同发展之道,形成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明观。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2018年6月,习近平在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上明确提出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明观,“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在2019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习近平进一步提出不同文明交流对话4点主张,“坚持相互尊重、平等对待;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这些论述为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中西方文化,有效应对西方文化霸权主义渗透提供了根本遵循。

具体而言,一要坚持文明平等,树立文化“自信”“自尊”,摒弃“自大”“自卑”。世界每一种文明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不应根据科技和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文明的比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和自尊来源于五千多年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滋养,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实践。二要坚持文明互鉴,积极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时向人类其他文明学习,不搞思想观念输出,更不盲从所谓的“普世价值”。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保守封闭只能导致衰落。西方强国推行的“普世价值”,实际上是在世界上制造对西方文明的膜拜,是对其他国家民族精神的剥夺。三要坚持文明对话,坚决反对文明“隔阂”“冲突”。文明之间交流对话,才能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实现共同发展。文明差异并不必然导致文明冲突,冲突实质上源自于企图用一种文明征服另一种文明的思想观念。四要坚持文明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而不同”为当代世界不同文明提供了相处之道,也为大学生正确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差异提供了方法论原则。

第二,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但其影响力与中国的经济实力、国际地位还不相适应。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既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哲学,又要加强传播体系建设。2016年,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命题,并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如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进一步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升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进一步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升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进一步回答时代和世界问题,不断提炼中国精神、中国智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上升为中国理论,为时代和世界问题提供中国方案,将我国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提升大学生对中国特色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认同。

在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方面,根据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兴趣爱好,同时采用传统传播方式和现代传播方式,从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切入,着力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课堂、进教材,继承文化教育中的传统有效方式,如论坛讲座、文化社团、传统文化进校园等。另一方面,打造文化网络阵地,丰富网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品供应,加强网络法律意识教育,营造红色网络空间。

第三,把握大学生文化认同教育规律。“文化认同,它不可能在人的头脑中不教而知、不学而会、自发产生,而必须通过教育和学习才能获得。”[]开展大学生文化认同教育,必须正确遵循文化认同形成规律,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着眼于大学生成长发展需要,优化大学生文化认同教育的环境,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大学生中的知识普及、价值肯定及行动自觉。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

下一篇: 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