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价值多元背景下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面临难题
 
更新日期:2020-04-24   来源:思想教育研究   浏览次数:185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当社会存在发生客观变化时,主体的意识形态和思想认同会根据客观变化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当社会存在发生客观变化时,主体的意识形态和思想认同会根据客观变化做出主动的价值选择,因此外在的环境就不可避免的成为干扰主体价值认同的重要因素。

1.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失去核心焦点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带来了价值观的多元化选择。在世界文明交汇与交锋、碰撞与冲突的价值多元背景下,各种西方社会思潮大行其道,纷纷“登台亮相”抢占舆论阵地的制高点。西方世界的经济危机引燃了民粹主义和极端主义,这种逆全球化的浪潮,摆出一副关心人间疾苦的姿态,看似价值中立,实则是文化侵袭及其背后的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很容易遭到欺骗和蛊惑,视主流价值观教育为空洞无用的理论灌输,取而代之的是对西方意识形态的迎合与吹捧,在一些论调的喝彩声中,迷失于多样多变、嘈杂纷争的多元价值之中而不自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否定与,强调个体性叙事,用个体研究来“虚无”整体历史,颠覆唯物史观,歪曲“解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把历史视为一种无主体的偶然性结果,丑化、妖魔化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达到否定革命、否定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目的。新自由主义思潮是、政治、社会矛盾发展的产物,其撇开人们的社会属性和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不谈,倡导市场是完全彻底的自由竞争,以此抨击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达到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目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在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上宣扬多元性,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作为主导思想,质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后现代主义思潮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它反中心主义、反一元论、反本质主义、追崇解构一切、摧毁一切。“普世价值”推崇西方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权、博爱,企图让中国学习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宪政”。

面对一簇簇的“价值丛”,大学生对西方社会思潮的“猎奇心理”加重,容易被西方多元理论和观点所蒙蔽,从而在认知层面上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产生“逆反心理”,失去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的本质立场和核心焦点。

2.价值认同冷漠与价值认同焦虑并存

马克思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个人利益能否满足是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的关键环节。主体(个人、集体或族群)的价值关系具有多维性或全面性。价值认同就表现为主体依据不同的诉求在多维性中做出的某种价值选择。在现实生活中,主体在进行选择时还会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因而主体的价值选择具有“非稳定性”的特征。改革开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多元利益格局。在这种多元利益格局的变化与调整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选择骤变,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且主体地位得到提高,并将个体利益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作为价值评判的标准。随着社会转型各民族的需求与时俱进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表现为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界域的拓展和基础性的物质文化领域的拓宽。各民族的需求在安全、公平、民主、文化等领域凸显,且更加注重有利于达成个人利益的“发展性需要”。市场化的物欲膨胀使得“一切向钱看”成为社会价值表达的约定俗成,房、车、年薪成为人们的价值标配。人们忙于实现“个人利益”,国家民族、政治理想、社会温情均被抛之脑后,导致精神思想供给出现严重的空虚和缺乏。

在这种混沌的价值诉求中,在校大学生原本接受的以国家和中华民族利益为重的集体主义价值原则教育和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价值选择教育,被西方世界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逐利性的价值观所侵蚀,深深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判断,致使大学生对个体利益与中华民族利益的统一性产生怀疑,对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价值选择产生动摇,甚至割裂个人利益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利益的整体性,这些“乱象”充斥于大学生的头脑,消解了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认同。在多元价值背景下,大学生往往容易从“自我”出发,作出对价值认同的自私理解和冷漠诠释或者“深受感觉的缺乏、边界的模糊、顺序的杂乱、逻辑的无常与权威的脆弱等诸多困扰”,选择追求个性的、差异性的、标新立异的存在。于是,价值认同冷漠与价值认同焦虑并存成为在校大学生面临的突出问题。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价值多元背景下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面临难题

下一篇: 价值多元背景下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面临难题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