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工程热力学》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途径
 
更新日期:2020-04-24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浏览次数:228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专业课的课程思政要与思政课程同频共奏,形成协同效益,但并不是要求每节课都机械化、教条化地安排思政内容,而是要坚持课程性质不变,适时引进思政元

 
 专业课的课程思政要与思政课程同频共奏,形成协同效益,但并不是要求每节课都机械化、教条化地安排思政内容,而是要坚持课程性质不变,适时引进思政元素。正如习总所说,好的思政教育要如同“盐”一样溶入到专业教育之“汤”中。本人在《工程热力学》的课程思政改革中,从以下几个方面挖掘课程的德育功能,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围绕“四个自信”,培养学生的职业自豪感

课程结合提高热机效率、节能降耗、低碳环保等热工领域热点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全球目前的能源危机以及工程热力学的主要任务(研究热能及其利用)。如在讲述绪论时,可向学生介绍我国在新能源开发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在能源转化及利用方面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如光伏电池年产量已占全球产量的40%以上,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自信”,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正确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传导给学生。

围绕“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程中结合知识点介绍爱国科学家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如在讲述实际气体状态方程时,介绍浙江大学侯虞钧教授,他1955年在美国博士毕业后回到祖国,与美国科学家合作提出的马丁—侯方程,是世界公认的精确的实际气体状态方程之一,于1981年又独立对该方程进行改进,使之能用于液相及相平衡的计算,取得了系统而有成效的成果。再如清华大学吴仲华先生,曾受聘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1954年毅然回清华大学任教,并于1956年创建我国第一个燃气轮机专业,为我国工程热力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这些事例引导学生职业道德要服从于国家利益,个人价值的实现要建立在国家整体利益的基础之上,使学生树立“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的家国情怀。【2】

3.围绕“大国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讲述活塞式压气机以及朗肯循环等内容时,可结合先辈科学家为获取可靠数据而进行千百次实验的事例,向学生弘扬“大国工匠”精神。当前我国正处于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时期,因此,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一门技术,更要将敬业奉献、开拓创新、持续专注、精益求精等工匠精神的实质内涵融入到课程中,在学生心里埋下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的种子,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担当。

4.围绕“责任意识”,提高学节能减排的使命感

工程热力学是一门研究资源最大化利用的基础技术学科。因此,在许多环节要向学生灌输节能减排的意识。如在绪论中介绍我国目前的能源利用现状:煤炭资源仅可开采90年,石油仅可开采22年,而热力发电厂中,热能有效利用率仅有40%左右,即大部分能量在转换过程中以废热的形式消耗在了大气环境中,如何提高其效率,是国内外科学家不懈的追求。在热力学定律的教学中,可引入提高能量利用率的措施,如再热、回热、热电联产和热电冷联产等,进一步探讨节能的方法和措施,鼓励学生科研应当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应当以解决工程核心技术问题为导向,让科研成果能够快速转化为生产力。再如在讲解热泵循环效率时,可让学生计算分析冬季使用热泵与电炉取暖哪种方式更节能,夏季使用中央空调和分体机哪种更为节能,也可让学生计算1度电所产生的碳足迹,从而了解为何夏季要将室内空调温度调高一些,增加学生节能的理论依据。在讲解热泵供暖时,还可以引入热点问题“煤改电”工程,以具体的数据说明我国目前的用能状况和用能水平,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让学生树立节约能源,合理用能的意识,提高作为一名工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工程热力学》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途径

下一篇: 《工程热力学》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途径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