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是人才需求的主体,院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针对高铁综合维修生产一体化这一时代变革,问产业需求建专业、问技术发展改内容、问学生志趣变方法、问内外资源创条件已成为铁路院校新工科建设的共同行动方案。
1、基于需求侧重构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学内容、方法是人才培养过程质量管控的核心[9]。高铁“综合维修生产一体化”背景下,高速铁道技术人才培养方案应紧盯企业需求,适时构建以“工务+电务+供电”为主要模式,以“浅理论、强应用、重技能、抓实战”为教学指导思路,紧盯企业需求,重构课程设置体系,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多维度培养具有轨道结构、轨道供电、轨道信号等专业基础的“工务+ ”复合型技能人才。
2、系部整合,促进专业融合
针对各院校师资力量薄弱,且各专业各自为营,缺乏有效沟通等现状,参照铁路集团公司“工电”融合改革经验,将铁道工程系、铁道供电系、铁道信号系整合为“铁道工电”系,统筹实训资源,紧贴企业生产实践,共同探讨铁路设备检查、设备状态分析、应急处置等专业结合点,使之同频共振,促进师资跨专业融合,为培养具有“工电”融合特色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奠定坚实的师资后盾。
3、架构课程体系,开发教材
高职院校学生的思维模式大多是形象思维,他们喜欢动手操作胜过理论学习,相比本科教育“重理论、重基础”课程架构,高职教育“浅理论、强应用”课程体系设置需要“倒序”,即体验式教学应先于理论教学,使学生明确毕业后干什么,然后教其如何干,通过实战训练来升华理论知识,通过理论知识的深化进一步提升实战技能。
如果说课程体系设置是打造专业的骨架,那么教材建设就是铸造“血肉”之躯。建立基于高速铁路基础设施设备“检测—计划—整修—验收”综合维修生产一体化管理的综合维修教材,建立综合维修实训基地,健全综合实训设施,开展道岔、轨道电路、轨面标准线、光电缆、侧面限界等专业结合部联合诊断、联合作业、联合验收的校内外实训。
4、校企联动,引入企业标准
针对企业发展需求,基于 “1+X”证书制度,引入企业标准,建立“课证共生共长”人才培养机制,根据综合维修岗位特点,建立分阶段、分类别、分层次的课证认证体系,实现企业岗位培训和学校理论学习有机结合、互相认证,实现校企合作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