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的兴起和发展,不仅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传递形式,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更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相应的就业教育模式带来了改变[1]。可以说当前新媒体环境给大学生们带来就业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 新媒体环境带给大学生的就业机遇
就业相关信息的传播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就业质量。相较于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就业市场更加可视化、就业资源更为丰富、就业信息更为复杂,为大学生们创造了更多的就业途径和就业机遇。同时,新媒体为用人单位以及各高校毕业生之间搭建了一座座通畅而高速的桥梁,使各类企业与高校毕业生之间能够高效地进行信息传递,极大地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促进了企业与毕业生的相互了解,对于在校大学生就业能力、职业素养的塑造也颇有影响。
(二) 新媒体环境带给大学生的就业挑战
1. 就业信息“真假难辨”
新媒体时代,海量信息不断涌现,受众获取信息的操作也更加便捷,大学生群体在求职择业时也能够更加高效广泛地搜寻企业和岗位信息。然而,当海量信息扑面而来时,尚未完全具备辨别能力的大学生很有可能被良莠不齐的信息所淹没。与此同时,各类媒体平台在确保就业信息庞大数量的同时却往往很难再兼顾就业信息的质量,例如一些就业网站在发布就业信息前并没有严格的审核程序,以至于“黑企业”和传销企业也能趁虚而入,毕业生面对这类企业的招聘信息时无法识别,进入企业后人生财产安全受到的损失就业网站也不会主动承担。此外,新媒体产品或信息的后台往往与生产商、供应商有着密切的商业联系,因此,人们通过网络搜索得到的看似客观的网络信息很可能是利益操纵的结果。对于一心求职的大学毕业生们来说,极有可能会误信这类的招聘信息继而上当受骗。
2. 信息流冲蚀大学生主体就业观念
伴随新媒体的便捷,“虚拟代偿”的问题也随之浮现。对于频繁接触媒体应用的大学生而言,虚拟空间占据了生活极大的部分,有的大学生渐渐模糊了现实与虚拟之间的界线,把虚拟当现实,淡漠了对现实、对直接经验的需求。在面临就业选择时,部分大学毕业生仍然在虚拟世界寻求满足而不愿面对自身实际和现实压力,没有就业理想或人生追求,恍惚度日。
“沉默螺旋”是伴随新媒体发展而加剧的另一问题效应,即“多数”派意见持有者一般会积极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而“少数”派意见持有者则往往会转为“沉默”或“附和”]。大学生在缺乏强大的思想信念的前提下,很容易陷入“沉默螺旋”,失去主见,随波逐流。例如,在就业地区的选择时,多数大学生会更看重区域发展基础好、就业创业机会多等优势而选择一二线城市,而少数非一二线生源的毕业生也往往会服从这一大众倾向,而忽略了对其它如生活资源购买力、未来发展定位等多方面因素的考虑。
此外,新媒体平台的各类信息内容重复度高,同类型信息在不同媒介终端上反复的传播,容易对产生累计效果和遍在效果,从而强行灌入共鸣感,辨别能力不强的大学生则很有可能被这类信息左右,丧失独立思想。在择业就业的选择过程中,大学生最初抱有的就业观念往往会随着就业过程中各类主流信息的冲蚀而不断淡化。更严重的是,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也会被一些看似主流但并非正道的信息流洗脑而发生扭曲,如盲目追从利益化而加入传销、诈骗机构等。
3. 新媒体环境促进企业用人标准复杂化
从新媒体的未来发展趋势中不难看出,新媒体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影响,企业当然也不例外。对于企业发展的趋向,《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9(2018)》中就指出“人工智能企业迅速崛起,智能互联与万物融合加速到来”的趋势。相应的,企业在人才引用的同时也会更加注重媒体素养的考察,即一方面对应聘人员的基本媒体操作技能会有所要求,如基础办公软件的使用、企业信息门户的运营推广等等;另一方面对应聘者运用新媒体思维促进企业发展的潜力也会更加给予厚望。对于大学毕业生而言,企业的高标准、高期待无疑会是就业道路上不可避免的一关。当然,新媒体融入的企业发展趋势和用人标准对于在校大学生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职业素养的提升也有极大的促进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