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从新媒体视角改善大学生就业现状
 
更新日期:2020-04-26   来源:教育观察   浏览次数:175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媒体平台信息量大、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等诸多的优势,对于社会各层构建完备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亦或对于高校和就业指导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媒体平台信息量大、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等诸多的优势,对于社会各层构建完备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亦或对于高校和就业指导机构的就业教育和就业指导都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必须给予高度重视,要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3]。因此,通过新媒体改善大学生就业状况势在必行。

(一)借助新媒体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现实生活中,部分大学生就业观、择业观存在一定的偏差,如消极就业、盲目就业等。有的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往往一味追求高薪资、高地位的工作,甚至脱离自身实际,盲目跟从大流,挤入一二线城市求职,以至于后续自我期望落空,反复受挫,同时也使群体就业形势更加严峻[4]。因此,引导大学生积极就业,并根据所学专业、自身的能力水平、爱好特长和未来发展规划等要素做出合理的就业选择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而言至关重要。

以高校为主导的教育机构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影响力,通过新媒体就业服务平台,如校园就业信息服务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进行就业观念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首先,应该通过新媒体平台加强大学生积极就业以及自主创业的氛围营造与宣传,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提升大学生积极就业的整体意识;其次,要将大学生个人就业与国家以及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结合市场需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总导向,以先进事迹为典型,宣传积极向上的就业案例,传播积极就业观;最后,要重视发挥新媒体就业服务平台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在提供信息服务、观念指导的同时,注重就业压力疏导相关内容的宣传和就业过程心理问题的线上解答,帮助大学生健康就业、开心就业。

(二)利用新媒体平台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创新实践能力是当代高素质人才必备的条件。具备优秀创新实践能力的大学生,在就业时往往会更容易受到企业的青睐。因此,从高校人才培养的层面看,应该不断探索适应新媒体大环境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充分考虑学科专业特色,构建创新实践新媒体平台,通过线上创新思维、成功案例的宣传,结合线下多形式实践教育活动的锻炼,构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从而全面提升在校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比如,目前许多高校以及教育部门都已逐渐由传统组织形式过渡为通过新媒体信息平台组织开展各种创新创业大赛,既扩大了参赛面,增加了大学生的参与度,也有效缩短了赛事组织周期,多媒体平台的赛事全过程直播更是极大地提高了活动宣传效果和对大学生群体的积极影响。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产学研交流平台”等提供就业实践项目信息、具体化大学生创新教育,从而促进大学生走进企业、了解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提升创新实践能力[5]。

(三)培养在校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

新媒体发展对于大学生就业环境的影响十足深远,而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要适应新形势就业市场,需要在大学生入校后就帮助其培养正确的新媒体素养。什么是新媒体素养?美国媒介联合会于2005年提出,新媒体素养是指由听觉、视觉及数字素养相互重叠、共同构成的一整套能力与技巧,通俗的可以理解为对新媒体信息的理解、识别、使用、传播、再加工的能力[6]。对于大学生而言,新媒体素养的塑造关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 明辨是非、真伪,坚持自主、创新

新媒体时代也是自媒体时代,每个新媒体用户都可以是信息资源的发布者。然而媒体平台的信息中往往积极健康与消极腐朽并存,各种思想观念交织存在,同时各类虚假信息混杂其中。因此,大学生必须具有鉴别真伪和“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的能力。尤其在面对媒体平台上此起彼伏的价值观刷屏时,要做到明辨是非、坚持自我,不被扭曲洗脑。此外,要教育大学生坚持自主思考与创新,而不是一味奉行“拿来主义”,要逐步培养信息获取后的思考、加工、合理运用的能力。

2. 严格自控,适度娱乐

新媒体在带来海量知识信息的同时,也带拓宽了媒体用户精神放松和消遣娱乐的渠道。大学生作为引领时代潮流的前卫分子,总是更能够接触到新媒体平台开发的各类娱乐项目,比如网络游戏、手机游戏、聊天网站、图文阅读平台等等。然而部分大学生自控能力较差,由于放松自我管理而沉迷堕落的大学生比比皆是。因此,高校层面要做到宣传引导和教育管理相结合,帮助大学生远离和抵抗不良诱惑。而大学生自身也应当增强自我管理,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适度娱乐,远离不良平台,营造积极向上的媒体氛围。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从新媒体视角改善大学生就业现状

下一篇: 从新媒体视角改善大学生就业现状

 
相关论文导航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