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必峰教授曾指出,新技术在给公众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给传统的媒介素养提出了诸多挑战,分别为:海量信息对人们的信息处理能力提出挑战;技术赋权呼唤个体的社会责任;技术平等性背后隐藏着新的霸权;为利、欲所用的技术消解主流价值观;技术对个人隐私的大举入侵。芮教授指出,新技术带来的诸多问题,使得传统的媒介素养已经不再能适应媒介环境变化的需要,因此,新技术呼唤新的媒介素养。也正是在这一层面,他指出,如果说传统的媒介素养是公民需具备的重要素养,那么,新媒介素养便是网络时代公民的必备素养。时至今日,当新媒介的影响力无处不在时,当媒介真实已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环境时,当芮教授所指出的上述诸多问题呈现愈演愈烈之势时,新媒介素养,作为网络时代公民的必备素养,不应仍是停留在被呼唤的状态,而应落实到该如何推进新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层面。这一从呼唤新媒介素养到实践新媒介素养教育的转变,是当下传媒业生态新变局下的必然要求。
推进新媒介素养教育适应了传播主体日益多元化的现实需要。随着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生产及传播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一方面,机器人及人机深度嵌入的“赛博人”涌入到信息生产领域,另一方面,入网门槛进一步降低,大量非专业人士、普通公众成为信息生产的主体。这一变化不仅大大削弱、转移甚至是逐步瓦解了原本大众媒介专业化分工形成的行业垄断,而且使得新闻话语权逐步下移至普通公众,信息来源变得复杂和多元,信息的真伪也日益难辨。也因而,反转新闻、假新闻较之以前大量涌现。如何在泥沙俱下的网络社会中去更好地辨别信息真伪?这恰恰是推进新媒介素养教育所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推进新媒介素养教育以提升普通公众的信息辨别以及信息处理能力,能有效缓解因传播主体多元化对信息生产及传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适应了传播主体日益多元化的现实需要。
推进新媒介素养教育适应了日益融合的信息表现形式的现实需要。融媒体生产使得音频、视频、文字、图片等多种信息表现形式日益融合,成为新媒介环境下最主要的叙事方式。而这一依托新技术为基础的信息表现形式必然会对公众使用新媒介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面对媒介融合,公众在掌握一般的文字、图片编辑能力的同时,不仅仍需掌握视频、音频拍摄、剪辑的能力,而且还需要懂得新媒介运营的相关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媒介融合的时代更好地传播信息、表达自我,才能在海量的信息中脱颖而出。那么,在日新月异的新媒介面前,普通公众如何来更快更好地提升新媒介使用技能?推进新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推进新媒介素养教育是提升普通公众信息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传授关系的变化使得普通公众在信息生产、传播以及消费过程中的主动性日益凸显,对公众信息生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传统的媒介素养理念中,信息生产的主体主要是记者、编辑等专业人士,公众更多充当的是受众的角色,因此,传统的媒介素养更多强调的是如何规避新闻信息对公众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媒介环境的变化,普通公众已经成为产销一体的新型受众,他们既是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亦是信息的消费者。也即是说,普通公众在信息生产、传播及消费过程中的主动性日益凸显。正是这一现实变化给普通公众信息生产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推进新媒介素养教育是提升普通公众信息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正是在这一层面上,推进新媒介素养教育能有效提升新型受众的信息生产能力。
入网门槛的进一步降低给公众的道德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来提高普通公众的道德素养?推进新媒介素养教育是一有效途径。随着互联网覆盖范围进一步的扩大,公众入网门槛进一步降低,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网民,而这其中不乏广大的中老年人、青少年儿童以及农村居民。据CNNIC《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8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22亿,占整体网民的26.7%。在年龄结构上,我国网民以中青年群体为主,并持续向中高龄人群渗透。在学历方面,我国网民以中等教育水平的群体为主。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网民占比分别为38.7%和24.5%;受过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及以上教育的网民占比分别为8.7%和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