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经济 » 正文
大学生基层就业之困境
 
更新日期:2020-04-28   来源:人民论坛   浏览次数:220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基于上述研究的意义和必要性,本文以目前在X县基层就业的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包括县级或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组织等基层单位中工

 
 基于上述研究的意义和必要性,本文以目前在 X 县基层就业的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包括县级或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组织等基层单位中工作的大学生,通过实地调查、无结构访谈的方法发现如下问题:

1、就业观念扭曲、实干能力不足

通过对 X 县 2019 年 5 月录用的113名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人员的访谈调查了解到54.8%的录用者是暂时在大城市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在家人“压力小、离家近”的劝说下到基层就业;39.3%的录用者是了解到有基层工作经验者可以在研究生入学考试、公务员考试和事业单位考试中加分、可以报考特设岗位等优惠政策,将基层工作经验作为跳板;仅有5.9 %的录用者是真正想要扎根基层、扎根家乡,立志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乡旧貌换新颜。在入口处的不坚定和考虑不周是导致基层人才流失的根本原因[2]。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基层工作中专业能力有余而统筹协调能力、社交能力欠缺,导致其面对错综复杂、历史陈旧问题时感到无从下手。

2、薪金待遇低、社会保障不健全

基层大学生的工资水平普遍较低。X 县自 2009 年至今招录的 819 名特岗教师的服务期限均为三年,服务期内工资由省级财政负担,工资水平低于当地事业编制人员平均工资。然而当地事业编制紧缺,每年空缺的编制名额都用来新招录事业人员,导致特岗教师入编时间都超过了三年,超出三年而未入编的时间内的工资损失无处讨要。而近三年招聘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人员的工资更是仅比当地最低工资水平略高,多数大学生表示工资太低,无法自给自足,要靠父母接济。此外由于 X 县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2014 年之前就业的大学生只给缴纳医疗保险, 2014 年以后,县财政才开始负担基层大学生的五险一金的单位部分,个人缴纳部分从工资中扣除。

3、发展空间小、发展规划不明晰

不下基层不是怕吃苦,而是担心发展空间受限。祝军对 6500 余名大学生的基层就业满意度调查显示:待遇、生活条件、职业发展机会是阻碍大学生基层就业的主要因素,而明晰的职业发展规划、均等发展机会越来越被看重[2]。X 县的实际情况是相当一部分基层单位领导认为“刚出炉的毛娃娃缺经验、靠不住,不能插手关键事务,做做打字复印、跑腿送材料的简单事务就可以了”。大学生在基层无法发挥自身价值,久而久之就会丧失进取心。

除了要应对眼下简单重复的工作,没有明晰的职业发展规划也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大学生的工作积极性。①专业技术岗位的大学生因专业相关程度偏低和硬性岗位设置比例,职称晋升受限,没有入编的大学生更是连报考职称考试的机会都没有。②行政管理岗位的大学生的职务晋升被裙带关系、利益关系裹挟,仅有的提拔任用机会也都落在了“名门望族”的头上。③公益性岗位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引进的大学生由于岗位本身的临时性和救助性,三至五年服务期满后,几乎全部解聘,这样必然的无路之路也让这些大学生在岗位上无法安心踏实工作。

4、政策在落地处难落实

《2003 年就业工作通知》提出“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以来,中央基层就业政策经历了由笼统到细化,由零散到系统的演变过程。但目前地方政策多是对国家政策的嫁接,没有结合当地就业实际情况,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人员录用过程中对基层工作就业所需技能的重视度不够。大学生基层岗位都是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录用的,各类考试都是统一形式,涉及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和公共基础知识三部分,考试内容几乎没有体现基层工作者需要的相关技能,这就势必导致经过层层选拔的大学生到了基层却无法胜任工作;二是对后续政策落实情况的关注度不够,即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没有保证,不乏“翻烧饼”现象。譬如前任领导审批的引进人才政策,新任领导不买账,导致基层大学生服务期满后的安置出路问题解决起来困难重重。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大学生基层就业之困境

下一篇: 大学生基层就业之困境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