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更新日期:2020-04-29   来源:教育观察   浏览次数:233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1.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在高校中,对某一主题的研究情况往往也能看出对这一主题的关注程度。以大学生心理健康作为搜索词,通过知网可以查找到53079

 
 1.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在高校中,对某一主题的研究情况往往也能看出对这一主题的关注程度。以“大学生 心理健康”作为搜索词,通过知网可以查找到 53079 条结果,而以“研究生 心理健康”为搜索词,仅可以查找到3057条结果,相当于前者2006至2018年间任意一年的文献量。从搜索结果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献量是研究生心理健康的17倍之多,这样的数据差异也同时表明,目前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程度较低。从现实原因来看,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起步较晚,早期研究生招生人数较少,一些高校近几年才开始设立硕士点。但同时,一些高校也将本科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直接套用在研究生身上,认为不需要有过多的投入。另一方面,长期以来,人们主观上认为能够攻读研究生一定是更加优秀的,除了优异的学习能力,必然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或是认为到了研究生阶段,应该更加独立,也应该已经具有成熟的人格和思想,不需要过多的干预。

但事实上,以某高校2013-2015年为例,2013年研究生共1230人,978人参与心理普查,共筛查出95名需要重点关注学生。2014年研究生1245人,共747人参与测试,共筛查出58名重点关注学生。2015年1269人,共1047人参与测试,筛查出95名重点关注学生。通过调研多所高校,皆发现研究生总体呈现参与心理普查率低,咨询率低,危机事件发生率高的现象。

综上可见,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是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软肋,但同时又是不容忽视的部分。

2.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因素

(1)学业压力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为保证培养质量,各高校都对研究生在读期间的课业成绩、英语水平、科研水平做了硬性规定。近年几起研究生论文事件后,更是加大了对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审查。但同时,招生人数的增加,某种程度上导致部分了导师无暇对每位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提供具体指导。提出了高要求,却无法支持学生完成这样的高要求。另一方面,本科和研究生培养体系基本是脱节的,许多学生本科阶段并没有培养很好的科研素养,却需要在研究生三年间发表论文、完成课题,这些无疑都成为研究生学业压力的来源。

(2)就业压力

不可否认的是,目前,许多学生选择读研是为了提高自身“含金量”,增添找工作的砝码,提高找工作的平台,但实际上,研究生的就业形势却日趋严峻。但当他们花了三年时间成本,并为此付出巨大努力的同时,却发现研究生学历早已不再是“香馍馍”。一些企业在看重学历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能力和水平,有些企业出于成本考虑,反而更倾向于选择本科生。而另一些企业对应届生的硬性要求也是“水涨船高”,除了一些证书资质,也对本科出身做了限制,如“双985”,“双211”等。这样的情况下,研究生也不得不利用有限的时间增加自身技能,包括考级考证、参加实践实习等,这些要求无疑使本身繁重的学业压力上又增加了“一根稻草”。

(3)人际交往压力及婚恋压力

研究生虽然也有班级设置,但一般都以团队为单位进行科研工作,除同门和舍友外,与其他同学接触和相处机会较少,学习和生活方式较单调,人际交往问题日益凸显。与导师、同门、舍友之间的关系往往比本科时期的同学关系更为复杂,也给部分不善人际的研究生带来一定压力。与此同时,研究生已进入婚恋年龄,社会、家庭、亲朋种种因素都促使他们将谈恋爱、找对象当成“紧急任务”。当人的心智尚未成熟,因为外界压力而急于完成某事时,往往导致“欲速则不达”,而这种情况下的研究生更容易经历感情受挫,因而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除了这些共同的压力,研究生还可能存在本科阶段未解决的心理困惑,比如对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也可能存在一些个人固有的心理困惑,而多重的应激事件又使他们长期处于一种应激状态,得不到缓解则容易造成不良心理状况。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下一篇: 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相关论文导航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