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环境分析
 
更新日期:2020-04-29   来源:高等教育研究   浏览次数:21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公众的关注程度高,且负面信息更具炒作性质教育一直是中国家庭的重要关注点,高校的社会关注度往往也普遍较高。在融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飞

 
 (一)公众的关注程度高,且负面信息更具炒作性质

教育一直是中国家庭的重要关注点,高校的社会关注度往往也普遍较高。在融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飞速提升,高校的各类相关讯息扩散迅速,舆情治理的难度陡然增加。然而,高校的正面信息往往是专业类、学术类的,于一般大众有较高的理论准入门槛,故而不易引起较广泛的关注与共鸣。相反,高校的负面信息常常包含与学生安全、招生宣传、师德师风等相关内容,与大众的日常生活关联性较强,话题性足,故较易引起社会关注及舆情,乃至公关危机。

(二)高校在舆情控制方面的弱势地位

在媒体宣传方面,与动辄上千万、上亿关注的公众媒体相比,高校无疑是弱势群体。高校自己掌握的媒体,如官网、校报、官微、官博等,其实际的关注度十分有限。尤其是在媒体宣传方面,与动辄上亿、上千万关注的公众媒体相比,高校无疑是弱势群体。高校自己掌握媒体,如官网、校报、官微、官博等,其实际的关注度绝谈不上高。哪怕是类似招生这样值得关注的新闻,浏览量也十分有限。例如,清华大学关于招生的相关新闻“校长邱勇:自信的清华欢迎你”,点击量为8400余;北京市属重点高校首都经贸大学关于招生的相关新闻“首经贸2019年招生计划公布”,点击量仅为2000余。反观公众媒体,某省报业集团所属的媒体,一则简单的文学报道“诗两首《阴暗天空》、《地球的尽头》”便有4.4万余的点击量,其转发新华社的热点新闻“屠呦呦团队放‘大招’:‘青蒿素抗药性’等研究获新突破”达到了32.3万的点击量。普通的一个媒体就有此关注度,更无须提主流的传统媒体。所以,在实际发生公关危机时,高校的宣传弱势即体现在平台关注度不高,话语权缺乏等问题上。媒体一旦有选择性地进行转发相关内容,高校便极易处在公共危机的被动一面,成为被动方。所以,当实际公关危机发生时,高校的媒体平台关注度不高,话语权有限等问题便体现出来,造成高校在舆情处置上的弱势姿态和地位。

(三)高校对于学生的责任无限性

除去上文提及的高校舆论话语权的有限性外,高校在实际运行中承担着对于学生的各类责任,尤其中国的高校存在责任无限性的特点[5]。鉴于此,某一单纯的非学校责任事件,公众往往易将责任仍归咎于学校,尤其是经公共媒体报道之后。而产生如此责任承担的原因,仅仅只是因为公众在看到媒体报道时,得知事件发生在学校,或者发生在学校的学生身上。由此,媒体的报道便将公众视线从报道事件本身转移到了高校与学生上。而公众自然而然地又将两者区分为强者和弱者,并在此前提判断下,再做出自己的评论以及评判。总结而言,在有关于学生的舆情或危机发生时,高校总是会处在不利面和被动面,因公众的不了解和误会而“背黑锅”。

(四)媒体从业者的素质和素养问题的突出

另一方面,根据公众的猎奇心理及好奇心,媒体从业者往往会选择有争议点、有发酵可能性的话题和事件进行报道,配之醒目的标题,以吸引眼球与关注。除去缺乏媒介素养与职业道德的从业者,融媒体时代仍存在有断章取义的情况发生,或通过诱导性的提问,引导缺乏经验的高校教职工往有利于炒作的方向回答并报道。公众一旦缺乏正确的主观判断,就容易被“带跑偏”,甚至发表不理性、不公正、且带有攻击性的言论,从而引起社会舆情。

(五)公共媒体传播成本低且速度快,高校危机公关时间少

融媒体时代,随着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的边际成本越来越低,传播速度则越来越快。鼠标点击一下转发,在完成从他方媒体转载的同时,也完成了己方媒体一则全新报道的编撰。一旦有舆情事件发生,高校在很短的时间内,容易面临多家媒体和多类媒体的“群体攻击”,而无法及时进行自己的危机公关,扼杀信息于萌芽阶段。另一方面,媒体报道呈现记者采访、编审审核、公开发布的线性工作模式,效率较高。高校内的危机公关处理方案则往往需要通过集体讨论商议而形成,呈现纺锤形的工作模式,且伴随有不确定性高的风险,需要更多时间。这无疑给信息在网络上的发酵提供了良好的培土。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环境分析

下一篇: 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环境分析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