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人文社科 » 正文
辨析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与剩余价值理论在语境上的差异
 
更新日期:2020-04-30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浏览次数:31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2018年5月讲话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马克思创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

 
 2018年5月“讲话”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马克思创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很显然,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与剩余价值理论或剩余价值论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或重合性,但也有一定语境上的差异等,亟待辨析之。
从理论维度看,学说体系、思想理论及其话语分析一般要以核心概念界定为基本前提,“马克思主义”及剩余价值学说等核心概念如何界定,可以具有多维度的存在和呈现。从广义上看,“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综合性社会文化存在,包括人、文本、思想、理论、实践等维度。从人的维度来看,“马克思主义”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正是这些经典作家创立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同时,它也指各个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即信奉马克思主义或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人。从文本维度来说,“马克思主义”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文本——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著。从思想维度看,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文本所承载的思想信息和本真涵义。从理论维度来说,“马克思主义”不仅取决于研究者对经典文本的解读,还存在于顺应时代发展的理论概括和创新。而当人们对这些经典文本进行研究,把其中的思想信息加以概括和提炼,并进行体系性理论建构时,它就成为一种理论体系或思想学说;当这种理论体系在无产阶级政党那里建构起来时,就成为指导思想,并具有某种唯一性和指导性。当“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而存在时,“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内容范围上是完全等同的,思想或理论是一致的或重合的;相应的,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与剩余价值理论大体上是一致的或重合的。

正因为如此,在辨析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与剩余价值理论时,由于字面上的差异,既要看到它们具有一定语境上的差异,更必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及本质上具有普遍真理性。从狭义上看,当“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而存在时,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与剩余价值理论本质相同,在内容范围上也是基本等同的。换言之,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与剩余价值理论虽有语境上的差异,但其中最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作用的,都是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当然不能否认,从广义上看,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与作为其他文化现象的马克思主义是两种不同视域,我们也要看到两种语境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在讨论具体问题时,既要大力倡导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也要兼顾作为其他文化现象的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之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和核心内容,也是剩余价值学说的核心内容,它为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的规律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外延更大,有一个初步形成、科学阐述和不断发展的过程,并要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故在大多数语境下使用“剩余价值学说”表述更具有普遍真理性。

由此具体观察或审视《原理》(2018年版),从理论维度来说,“剩余价值学说”的表述不仅取决于研究者对经典文本的研究、解读,还存在于顺应时代发展,而把其中的思想信息加以概括、提炼和体系性理论建构。教材中具体的直接表述有3大处:其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问题,“马克思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撰写了《资本论》手稿并出版了第一卷,系统阐述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秘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其二,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问题,“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根据这些情况,宣称技术和科学“成为独立的剩余价值源泉”,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已不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了。”[其三,关于社会主义从空想的科学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适应社会的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实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强调“剩余价值学说深刻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从而科学论证了无产阶级肩负的推翻资本主义旧世界、建设社会主义新世界的历史使命,使人们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旧社会的力量和通向社会主义新社会的途径。”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辨析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与剩余价值理论在语境上的差异

下一篇: 辨析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与剩余价值理论在语境上的差异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