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的就业稳定性较差,一般认为是待遇问题,而有时待遇相当不错,他们仍然留不住,这往往是因为工作生活环境不够优越、工作时间过长、加班与否没有自主权、与他人相处的不愉快等等。这充分说明我们的学生没有正确衡量自己与企业的关系,体现在心理品质上即为严重的意志薄弱,怕吃苦、怕困难、心理脆弱、学习惰性强,不善于和陌生人沟通,无法正确评价自我,思想观念相对弱化,做事处世急于求成,对企业回报期望值明显偏高。企业是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待遇等企业问题只有通过学校与企业的长期友好合作去稍微改变。现在学生存在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他们从小就衣食无忧,没有真正接触社会也不了解社会。德育教育正是完成“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工作,我们可以尝试通过把德育课堂走出教室来改变这一状况。
一)让德育课堂连续一段时间进驻养老院。所谓连续就是不能像学雷锋活动一样,三月来四月走,只有连续,才能使学生真正了解老人的现在和过去,他们也曾经年轻,也曾经有过辉煌,为儿女操劳了大半生,如今应该安享晚年,却又为不拖累儿女来到敬老院,学生触景生情,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自己的父母和爷爷奶奶的现在和将来,从内心深处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自己的义务,从而激励自己必须上进。实质上到敬老院的敬老活动,不仅为老人们送温暖、献爱心,反映当代社会的和谐,使老人受益,而且长远地看,终身受益的是年轻的奉献者,培养了年轻人的尊老爱幼的优秀品质,培养了年轻人的家庭和社会责任心、使命感、上进心。
二)让德育课堂走进比较规范的宾馆。之所以选择比较规范的宾馆,原因之一是宾馆较普遍、好联系,且宾馆内的服务生不需要多高的技术含量,简单培训就可以上岗,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宾馆的服务生既辛苦,工资待遇又低,在那里他们能够体会到父母挣钱养家的艰辛。那种工作需要沟通,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沟通能力和团队的合作能力;能够让他们了解到较多的宴席知识,接受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虽然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但现在很多学生在这方面欠缺太多。这一举措能够为一些同学弥补一下勤工俭学的机会,在平凡的劳动岗位上,他们感知富国不养懒汉,懂得自食其力,务实必须成为他们的行为习惯准则等等,这样不但不影响学习,而且还可以互为补充,以达到德育课朝素质化、育人化的方向发展,丰富他们的人生阅历,为未来就业做准备,为未来顺利步入社会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