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榜样生活化概念创意洽适《讲话》主题精神
 
更新日期:2020-05-07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浏览次数:18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榜样生活化概念内涵及其实践机制榜样生活化是一种将理想人格教育融入青少年日常生活的社会学习机制。这一概念是笔者在长期从事高校思政教育过程

 
 (一)榜样生活化概念内涵及其实践机制

“榜样生活化”是一种将理想人格教育融入青少年日常生活的社会学习机制。这一概念是笔者在长期从事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面对理想信念与价值观教育环节中理想人格即榜样教育效力不断递减、疲弱的势态,历经积忧、积惑与积思、积虑而逐渐形成的。希望通过批判性继承,将现实中因转型时差延滞而呈“硬化”状态的传统榜样教育模式,创造性转换为价值观与行为方式相互联通的校园日常生活风气传感机制。

“榜样生活化”实践路径包含三大递进机制:

一是“新言教”层面的入世化价值传导机制,也是榜样生活化实践的前提机制。即告别既往理想人格教育简单进行道德化、理想化、理论化的单向灌输模式,通过积极介入价值多元化的时代生活,兼顾道德与功利、理想与现实、理论与生活的互动关系,来重建义利平衡的言教价值基点,在历史、人性的生活化还原基础上进行思想丰满、内容充实、案例鲜活的榜样叙事,由此构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代需求的思政课言教平台。

二是“新身教”层面的师范化行为传导机制,即思政课教师群体在教书育人过程中,通过修身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行为示范、人格垂范作用来建立理想人格与学生自我人格之间日常生活连接关系的隐形教育方式。这一广义的师范化行为传导机制,不仅是重建师德、再立师范的必要途径,同时也是检验、强化新言教效果,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机理。在榜样生活化的三大实践机制中,师范化行为传导机制起着居中衔接的枢纽作用:既是新言教机制落地生根的抓手,又是撬动、维护“新风化”及整个新型风教机制的杠杆和保障。

三是“新风化”层面的生态化风气传导机制,指借鉴古代“风教”传统“化民成俗”的人文化成义理,通过师生、生生间交互性社会学习的校园风气氤氲循环,来潜移默化地涵养学生人文素质并化成其自我人格的“成人”化育途径。这也是衔接新言教、新身教的新型“风教”的阶段性目标导向机制。其中,交互性社会学习特别注重“角色化”与“角色互化”两个对应节点:前者指学生在教师言教、身教影响下自觉仿效心仪榜样的日常化行为;后者指在前者基础上,生生之间互助、互促、互竞的朋辈榜样习染行为。

这三大机制有机衔接、层级往复,呈现出校园“新风教”即言教→身教→风教↗言教↗身教↗风教↗……递进循环的榜样生活化生态链结构。

(二)生活化、社会化实践指向契合《讲话》八字方针

榜样生活化概念设计,借鉴了A·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除其“观察示范”的核心思想之外,在日常生活语境下使用的“榜样”术语,也与班杜拉的Model语义一致:既涵括汉语中的榜样与偶像,也包含身边具有示范和模仿作用的行为典型在内。作为社会学习理论的开山,班杜拉首先是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其社会学习的理论框架,是基于行为心理视角来开展。因此,他所使用的“观察示范”或“观察学习”“示范观察学习”概念,除了全称的Modes of modeling,也常用动名词Modeling来简称。显然,这一基于观察-示范-模仿身边典型行为而来的Model术语,与国内教科书通常与Example对应的榜样一词相比较,既增强了学术含量,同时还携带社会学习场景的浓厚生活化气息,更容易被广大青少年所接受。

与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有所不同,以日常生活为传导基础的榜样生活化概念,具有更为强烈的社会化实践动能。一方面,前者的思想脉络是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继承、批判与发展、升华,其学术性大于实践性;后者则着眼于现实榜样体系的“硬化”弊端而进行“柔化”矫正,其现实针对性与振衰起敝的“行动禀赋”都更为显著。另一方面,前者的理论体系虽极显繁富,但支撑其示范观察学习的经验案例,主要基于儿童行为的心理实验,※实证依据毕竟有所局限;后者虽缘于个人长期从事高校思政课、心理学教学及心理咨询的心得体验,学术储备与理论构架均可能存在欠缺与不足,但所取鉴的经典案例,则上起古代“风教”传统,下迄延安时代的大生产运动和上世纪5、60年代颇接地气的榜样学习“黄金岁月”,其支援经验还兼具历史底蕴。

上述分析表明,基于日常生活学习场景、具有强烈现实针对性与社会化实践指向的榜样生活化概念,不仅比既往思政课及其理想信念教育的单向理论灌输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更容易收获“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实效;同时也比主要通过儿童心理行为实验来提供经验支撑的观察示范概念,更具认知心理的开阔性、理想人格践履层面行为强化的厚实性,从而更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政课教育的八字方针。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榜样生活化概念创意洽适《讲话》主题精神

下一篇: 榜样生活化概念创意洽适《讲话》主题精神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