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浅谈当代山水画中所体现的文化自觉以及文化自信
 
更新日期:2020-05-07   来源:艺术工作(原美苑)   浏览次数:201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当代山水画,是以描绘山川、树木、河流等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自魏晋南北朝形成以来,到隋唐之后发展成为独立画科,经历了展子虔的设色山水,李思训

 
 当代山水画,是以描绘山川、树木、河流等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自魏晋南北朝形成以来,到隋唐之后发展成为独立画科,经历了展子虔的“设色山水”,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金碧山水”以及王维的“水墨山水”,至五代北宋时期,山水画获得更大发展,水墨山水和青绿山水都达到之前所没有的高峰。元明清,文人水墨山水与“浅绛山水”成为画坛主体,追求超凡脱俗的人文意境,营造出文人画家回归自然的精神家园。自唐代王维开创水墨山水画以来,至五代两宋成为山水画的主要形态。中国山水画有许多内容是靠观众去感觉、体会的,如画中出现的空白,虽不着一笔,但只要与周围的景物联系起来,可使观者感觉到是天空、江河等等。因而观众在欣赏绘画作品时,可发挥更多的艺术想象力,更具有神秘性。
中国山水画最能代表新时代民族文化精神,在当代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也是中国最早的人文精神体现。经过漫长的发展,当代山水画家完成了对自然景物由“应物”到“表意”的质的飞跃,山水画中的景色并不是单纯的自然山水美景,同时也是画家绘画技艺和情感的融入,是艺术价值的体现。寄情于景,一山一水,一诗一画,山水画之美。
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而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山水画作为我们的国粹之一,也是我们的文化精髓。李可染先生通过艰苦的艺术探索,艺术风格随着时代的变迁多次自我创新变革,与时代发展和民族精神紧密相连,坚持自己的独立艺术个性,以赤忱的爱国责任心和使命感呼应历史召唤,创作出了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为中国山水画树立了时代的丰碑,更为新时代山水画创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开辟了承前启后的传承之路。
当代山水画,是以描绘山川、树木、河流等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自魏晋南北朝形成以来,到隋唐之后发展成为独立画科,经历了展子虔的“设色山水”,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金碧山水”以及王维的“水墨山水”,至五代北宋时期,山水画获得更大发展,水墨山水和青绿山水都达到之前所没有的高峰。元明清,文人水墨山水与“浅绛山水”成为画坛主体,追求超凡脱俗的人文意境,营造出文人画家回归自然的精神家园。自唐代王维开创水墨山水画以来,至五代两宋成为山水画的主要形态。中国山水画有许多内容是靠观众去感觉、体会的,如画中出现的空白,虽不着一笔,但只要与周围的景物联系起来,可使观者感觉到是天空、江河等等。因而观众在欣赏绘画作品时,可发挥更多的艺术想象力,更具有神秘性。
中国山水画最能代表新时代民族文化精神,在当代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也是中国最早的人文精神体现。经过漫长的发展,当代山水画家完成了对自然景物由“应物”到“表意”的质的飞跃,山水画中的景色并不是单纯的自然山水美景,同时也是画家绘画技艺和情感的融入,是艺术价值的体现。寄情于景,一山一水,一诗一画,山水画之美。
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而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山水画作为我们的国粹之一,也是我们的文化精髓。李可染先生通过艰苦的艺术探索,艺术风格随着时代的变迁多次自我创新变革,与时代发展和民族精神紧密相连,坚持自己的独立艺术个性,以赤忱的爱国责任心和使命感呼应历史召唤,创作出了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为中国山水画树立了时代的丰碑,更为新时代山水画创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开辟了承前启后的传承之路。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极为深厚的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上,需要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唤醒民族精神的时代生命力,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座高峰,必须引导人民群众明德立志,凝聚民族灵魂,引领社会风尚,新时代山水画创作要立足当代,坚持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做”。当代一大批山水画家的画作中不仅融入了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对社会的理解,更有对时代的参悟,这些都是他们新创作观行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我们常常感慨,古代社会生产力落后,消息传送的慢,物资匮乏,条件艰苦,却流传了那么多的名作。这里有个根本的问题,就是画家本人把自己融入作品里,与时代融为一体,是在进行一种灵魂的创作,一种可以说是超过自然力的思想创造。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浅谈当代山水画中所体现的文化自觉以及文化自信

下一篇: 浅谈当代山水画中所体现的文化自觉以及文化自信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