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要以新工科理念为指导、工程教育认证为抓手,贯彻“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促进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的结合。
1、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模式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建立工程教育体系
“新工科”理念下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重点是课程体系重构,在目标取向上,要围绕对接产业与服务区域,体现行业标准与企业需求,反映学科前沿与技术进步,注重学科交叉与问题导向,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与综合能力。在实现路径上,要坚持实质等效,围绕学生工程能力培养及知识结构架构来设计课程体系,构建面向新工科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目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评估手段。工程教育认证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化趋势,它基于学生产出的能力培养,重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能够适合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为了有效地落实新工科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引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核心思想,重新制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培养目标的制定应从学校定位和专业特色为出发点,以社会及行业需求为导向,能够反应出学生能够达到的具体的能力及综合素质,同时应改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后预期取得的成就。
2、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模式大胆改革教学方法,着重提高教学质量
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新的教学理念的推动下,需要大胆改革教学方法。
首先,充分利用新的教学手段和平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打破了原本面对面授课方式,出现了使用教学视频的方式来供学生来学习。可以通过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现代化教学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老师可以将教学视频上传于各种平台中,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或预习,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以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微信平台建立课程微信群,让学生使用微信共享课堂内容的相关资料,互相讨论课堂没有完全理解的教学内容,以此推进学生的课外学习。
其次,改变“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采用“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学理念,教学中给学生创造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表达能力。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学内容,可以尝试让学生上讲台讲课,习题课中鼓励学生上去解题,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作为教师的荣誉感,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另外,可以通过本科生导师制和创新班机制,组成学生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创新活动,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同合作,给学生创造发挥自己能力的空间。
3、以产学研融合协同育人为基础,构建人才培养多元主体共同治理体系
工程人才培养需要突破各类社会主体间的壁垒,构建政府、高校、行业、企业等人才培养利益相关者广泛参与的共同治理体系,促进人才培养资源的聚合与共享,实现多元主体密切配合、协同育人。要打破体制束缚,加大教育资源整合力度,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实施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推进科教结合、产学融合。
第一,积极探索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新机制,发挥高校和行业企业的互补优势,共同开展人才培养活动,合作共建集教育、培训、研发于一体的工程设计研究中心、工程实践教育基地等共享型协同育人实践平台;第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索“学历教育+企业实训”的培养办法川,选派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深入生产一线挂职锻炼,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和专业技能培训,丰富工科教师的现场工程经验;第三,完善激励机制,调动行业企业参与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积极性,鼓励高校引进优秀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实现校企双向互动、合作共赢;第四,改革工科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实行“学术理论型”教师和“工程师型”教师的分类评价;第五,突破行政约束和体制机制瓶颈,鼓励高校联合政府、研究机构、行业企业建立跨界和跨学科的新型机构,如未来技术学院、产业化学院等,为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新工科人才提供平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