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浅谈乡村振兴战略下发展乡村教育的对策
 
更新日期:2020-05-12   来源:教育观察   浏览次数:191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具有问题导向和问题意识对于乡村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面对乡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应该积极地解决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乡村

 
 具有问题导向和问题意识对于乡村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面对乡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应该积极地解决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乡村教育的过程,推动乡村振兴的实现,推动农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重进步。

(一)提高农民自身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

广大乡村人口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只有发挥广大乡村人口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选择性,才能激发乡村经济振兴的内生动力。作为乡村中的一员,从自身出发,一定要注重文化教育和道德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一方面要注重子孙后的文化学习和道德素养的重要性,不能有读书无用论的想法,而不让后代读书,早早辍学,应在适当的时候让孩子上学,进行文化知识学习以及后来的职业技能的学习。另一方面,自身也要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学习,比如可以通过与别人的谈话、交流中进行学习,通过电视、手机等对当前社会的发展及国家的相关政策进行了解和学习。此外,从政府举办的一些文化活动,宣传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每一个人的努力,建设一个乡风文明的新乡村。在政府对乡村教育的建设过程中、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村群众要积极配合,主动参与到其中,不能充耳不闻,停滞不前,固守传统的思想。要实现思想的解放,主动学习新知识新内容,努力成为新时代的新农民。

(二)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

通过多种方法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一是基层政府部门要通过大力兴办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教育,通过兴办农民村委技校、扫盲教育等形式,加快培育种植能手、养殖业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等新型职业农民。把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作为重点,为乡村振兴培养人才。二是鼓励外出的人员返乡创业。目前,很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青壮年都以自发的外出打工和经商的方式大量外流,农村出现人口老龄化、空心化现象。我们要改变这种单向的人才外流局面,利用有利的政策支持以及不断完善的乡村基础设施来吸引那些有资金,有技术的人回流,为振兴乡村做贡献。三是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要减少对孩子的“离农式教育”,告诉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自身能力,是为了学成归来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目标是为了建设美丽乡村,让乡村百姓增收,让当地人能够留在自己的家乡,就近就业,使农村生活成为大家向往的生活,而不是为了摆脱农民的身份,也不是为了摆脱农村的生活,离开农村。四是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用自身的知识、技术、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帮助群众提高自身的种养殖技能,引导群众改变陈旧的思想观念,理清群众的思路,让群众崇尚科学,弘扬新风,建设美丽新乡村。

(三)调整乡村教育结构

乡村教育的提高对于改善乡村人民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乡村教育结构的失衡不仅影响着农村人口高素质的提高,也制约了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乡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比较低,为了乡村更好的发展,必须要加乡村教育,提高群众明辨是非的能力,另外,中国有些地区农业生产力水平仍比较低,机械化、半机械化的水平不高,因此,要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也需要迅速发展农村教育,培养农业生产的技术人才,摆脱落后的种植方式,提高效率。所以,在抓好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也要重视乡村教育中的成人教育和各种技能教育,最大化地提高乡村人口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首先,政府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适应于本地区的教育结构调整,在网络上找种植、养殖、农机使用等相关的视频,组织村民观看,使村民掌握相关知识,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其次,政府要不断完善乡村学校教育,合理优化学校教学体系,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学校硬件设施,让教师留得住,让学生留得住,有学上,上好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知识方面和能力方面都能得到提升。通过不断调整教育结构,提高乡村全民的受教育水平,使村民们通过知识、技能走上致富路。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浅谈乡村振兴战略下发展乡村教育的对策

下一篇: 浅谈乡村振兴战略下发展乡村教育的对策

 
相关论文导航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