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乡村危机,知识阶层积极化解乡村危机这一难题,但缺乏科学有效的路径。晏阳初认为:“至于怎样做法?什么人做?做些什么?---从这些方面去研究的人实在太少了。”换言之,人们对乡村危机缺乏科学的研究、缺乏正确的认识。晏阳初认为解决乡村危机的先决条件就是教育。晏阳初毕业于耶鲁大学,为华工举办过汉字识字班,平生致力于平民教育,是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杰出教育家。1920年,晏阳初担任上海青年教育会平民教育科主任,积极倡导平民教育;1922年晏阳初在长沙开展了大规模的平民识字实验,在教学方法上,利用挂图、幻灯教授学员,经过系统的训练,大部分学员能够按期毕业,领到“识字国民证书”,长沙平民识字实验产生了重大影响。1923年8月,晏阳初与朱其慧、陶行知等人创建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晏阳初任总干事。晏阳初先生认为,平民教育是推动各国和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是中国融入世界的必由之路。
“平民教育即是平民的政治教育,也唯平民教育,教育全国人民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才能救中国。”对于如何推进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晏阳初认为:“抓住一个可以代表的县去认识问题,找寻问题,研究问题,建设问题,找到普遍性、共通性,同时跟农民有关系的问题去研究它,以便将来别的县、别的省也可以采用”。1926年,晏阳初开始在河北定县开展乡村教育实验,在试验中,先生认为:“不进行建设的教育,是要落空的,是无补于目前中国农村社会的。”晏阳初认为中国的农民是“苦力”,“苦力”不仅是苦,更重要的是一种潜伏力,这种潜伏力通过教育可以挖掘出来。平教会制定了平民教育的六年计划,分三期进行,由村、区、县逐步推进。他所开展的“四大教育”“三大方式”被称为定县模式。他希望通过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以此振兴乡村,达到救国目的。面对今天的乡村建设,我们该“怎样做法?什么人做?做些什么?”古为今用,先生的平民教育思想,或许能为我们的乡村建设提供有益的经验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