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创新技能培养
 
更新日期:2020-05-13   来源:北京教育(高教)   浏览次数:162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1、创新技能培养现状创新这个词语在我国《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上的解释是,创:首次出现,始造之也;新:初次出现,初始。创新技能培养是指教育

 
 1、  创新技能培养现状

创新这个词语在我国《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上的解释是,“创:首次出现,始造之也”;新:初次出现,初始。创新技能培养是指教育者使受教育者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形成创新思想及创 新活动的过程。在目前提出的“新工科”理念下,我国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变革,同样创新技能的培养一直处在一个发展变革状态。

改革开放40年来使我国工程教育也得到跨越式的发展,可以称之为工程教育的崛起时期。在这一时期,工程教育体系得到恢复和发展,工程创新教育再次受到关注。国家对创新技能的培养目标、制度建设和体制改革等多方面做出了调整和改革,针对工科创新性不足的现状提出调整要求,并取得明显成果。截至2008年,设有工科专业的学校达1653所,占所有高校的88.75%;本科在校生1700多万,工科学生672万人,占总数的35.6%。研究生工科专业接近40万人,超过总数的37%。工程教育规模和工程科技人才总量居世界前列,2000 年科技活动人员总量仅为322.4万人,到2007年时增长至454.4万人,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总量已达到142.3万人。在国家不断调整创新技能培养政策的情况下,我国创新人才人数不断增长,总体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2、 人才创新技能培养的影响因素

对创新人才培养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受教育和培养方式的情况,这些造就了创新人才的基本专业素质。所以工科高校培养创新人才,关键因素在于学校的教育观念、培养模式。

要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念转变到既传授知识又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观念上来,建立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3]。改变过去那种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材、统一学制、统一管理的整齐划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培养模式多样化,培养方案个性化。要加强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必须进行教育观念创新、培养模式创新。

3、  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特点

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建立于矿井通风与安全基础上,一直以来人才培养以矿山安全方向为主,随着煤炭行业形势及当前学生就业方向选择上的变化,矿山安全方向开始转向大安全。目前我校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具有以下特点:

(1)培养目的定位准确

我校安全工程专业以培养具备从事安全工程设计、研究、评价、监察和管理等工作能力的应用型安全工程技术专业人才为目标。在当前行业形势下,以及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不仅要满足上述目标,更重要的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才能在就业后更快地成长为用人单位的安全技术骨干或中高级安全管理人员。

(2)课程设置合理

在课程开设学期、先后顺序上根据知识的连贯性进行了科学设置,使课程教学体系更加完善。强化基础和通识课程,如数学、力学、物理、热力学、化学以及电工学等,这些对学生安全科学和技术知识的学习具有基础学科的重要作用;英语、计算机等的学习为适应安全工程国际化、信息化发展提供保证;人文、社会学、心理学、安全管理知识和法律法规等的学习为安全人才适应未来从业岗位要求消除障碍;专业基础课程按照专业认证标准设置,同时考虑学生未来专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设置矿业和安全两个学科中的重要基础课程,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专业课是矿山安全专业的主干课程,在满足安全工程专业认证标准要求的同时,考虑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考试的需要设置;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必备知识的课程为指定限选,其余为任选课程。

(3)专业课选择自主性

在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学生进入专业课集中学习阶段时,学生根据自己想要从事的行业开展相关专业课内容的学习。制定自主选课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的专业课学习积极性,从而使人才培养更加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

(4)教学实践环节完善

学生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环节,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监督应贯穿实践教学整个环节,可利用固定设计教室、定期设计进度检查、设计质量反馈等方式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管理。同时有完备的实习实践环节,极大提高学生实践学习水平,保障实践教学质量。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创新技能培养

下一篇: 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创新技能培养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