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释意理论就得先说说释意学派。该学派于20世纪60年代末诞生于法国,由达尼卡. 塞莱斯科维奇、玛丽亚娜. 勒代雷和她们的同事、学生一起, 经过多年对口译实践和口译过程的观察研究后创立的。该学派的出现以塞莱斯科维奇1968年出版的《国际会议译员—语言与交际问题》一书为标志。《言语、语言和记忆—交传翻译的笔记研究》和《同声传译—经验与理论》两书的出版标志着口译释意学派在西方口译界理论地位的正式确立。
那么什么是释意理论呢?用达尼卡. 塞莱斯科维奇自己的话讲, 她创建的释意派理论“应该叫交际与释意理论”,它首先是“一种口译理论”。该理论建立在对口译现实的观察和分析基础上,其出发点和角度同当时的语言学派翻译理论完全不同,其研究对象不再停留在语言层次,而是解剖口译的意义传递现象。她在1998年接受许钧教授的专访时这样解释: “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有自己的重点和特色。我们是将翻译作为交际行为而不是作为交际结果进行研究的。翻译首先是人类的交际行为。在自然的交际活动中,语言主要起工具的作用,因此我们强调, 翻译的对象应该是信息内容, 是意义,而不是语言”。显而易见,释意理论直接来源于口译实践,认为翻译不是从源语言到目标语言的单向解码过程,而是理解思想与重新表达思想的动态过程,口译是一种交际行为, 口译的对象不是语言, 而是借助语言表达的意义, 因此口译时反对字词和语言结构的对译, 并且口译是以原语内容释意的准确为其质量标准。据此,释意理论认为翻译的过程包括理解、脱离语言外壳和表达三个阶段。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第二个阶段“脱离语言外壳”,即自觉地忘记前一阶段所听到的语言符号的结构,以便只记住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语言符号所产生的认知意义和情感意义。在理解和表达之间加入脱离语言外壳这一程序是释意理论对言语科学研究的结果,也是对该科学的贡献。这一结果对于翻译教学法研究的意义重大。
我们认为,释意理论除了在翻译教学法研究上具有重大意义之外,还给英语教学的其它方面带来了有益的启示。众所周知,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其最基本的目标就是掌握运用英语这一语言工具,了解外界更多的信息。而学会运用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是一大瓶颈。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上,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当中听力试题分值所占比例和四六级考试改革趋势都能充分得到体现。但如何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能力,这是一个长期以来困扰大家的难题。中国学生在听一个英语语篇时,其所关注的对象到底是所听到的每一个英语单词和英语句子,还是其他别的什么东西?在听写一篇英语文章中的一个长句时,是该完全记下所有的单词还是其他别的什么东西?显然,学生做听力时应该记下的不是听到的全部单词句子,而是语篇的意义和信息。这和释意理论以理解和表达语篇的意义为核心的思路不谋而合。
塞莱丝柯维奇曾提出一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一篇五百字的讲话和一部故事片的情节,哪一个更容易记住呢?答案是:电影虽长,但却并不比五百字的讲话难记。一个人记住五百字的讲话会很费劲,但记住一部电影却毫不费力。也许他不能复述电影的所有细节,但却能够回答有关每个细节的所有问题,至少在看过电影后的几小时内能做到这一点。这表明他记住了整个电影。由此可见存在有两种记忆法:内容记忆法和文字记忆法。内容记忆的特点是只要理解内容,便可以复述出来。文字记忆则需花费许多时间,反复背诵。记住内容,是对讲话全面领会并迅速分析的结果。事实上,如果说观众记住了影片的内容,那是因为他看懂了电影。
因此,我们可以将英文影视用作教学的媒介,把英文影视作品当成一个英语语篇来训练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各项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