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信息化教学混合模式教学探索
 
更新日期:2020-05-14   来源:高教探索   浏览次数:153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化学工业面对国际技术竞争与垄断性挑战,化学工业亟待转型升级,要实现从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开发、反应器放大、流程优化及产业化全链条创新,化学

 
 化学工业面对国际技术竞争与垄断性挑战,化学工业亟待转型升级,要实现从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开发、反应器放大、流程优化及产业化全链条创新,化学与化工理论与实验研究,流程软件模拟与中试工程逐级放大,多科理论与工程技术知识融合是必然选择。在信息化、互联网+专业理论技工程技术知识混合培养模式基础上,培养大学生利用大数据、互联网、先进软件研究化学工艺绿色化 + 智能化。“绿色制造”可构建先进、不断优化趋于完善的产品循环经济链,“智能制造”要求化学工业对人才培养需求是能从分子结构设计、反应路线选择、工艺流程优化、过程装备强化等多角度系统性创新的研发化学工程师。

(一) 理工融合本科生培养模块优化

1.专业导论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化学、化工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开设当代化学化工前沿及化工专业导论类课程。针对本科大一新生,聘请有产业背景及工程技术经验的教授主讲化学化工在能源、制药、染料、农药、新材料、环境领域的最新成果及发展趋势,让学生从开始上课就了解到化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位置,化学化工即涉及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原材料产业,又可为信息产业、新材料、新能源、工程材料产业提供资源。并适当给学生讲授化学工业在国防、战略新兴产业中的学科前沿技术,使大学生热爱所学专业,对化学化工带着美好憧憬开始专业课学习。亦在以后年级的不同学期,邀请优秀专家学者介绍化学发展的历史,通过具体实例和故事展示化学的发展是如何改变世界的,化学在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化工的兴趣和动力。

2.突出多学科知识交叉与前沿知识教学探讨

为拓展学生视野,开设了分子识别与组装、纳米材料设计学、生物大分子的化学合成、能源材料等理论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课程,将前沿的科技进展与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融入本科教学中,建设理工融合型前沿技术特色课程。针对理工融合的需要为“化学、化工”专业开设绿色化学工艺学、膜科学、分子设计与产品工程、工程设计等具有工程专业特色的课程。实现化学与化工知识结构之间有效衔接与过渡,使学生具备从分子水平和工程角度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出化学、化工理工融合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

(二)信息化背景下新工科教学模式探索

1.信息化教学资源丰富了新工科教育多学科知识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发展,丰富了新工科教学的多学科信息内涵,对课堂教学的知识赵学信等对信息化环境下教学与学习模式进行研究,提出课外网络学习作课堂教学的拓展,指出应鼓励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条件及方式。通过上机和信息化资源学习,灵活多样进行信息化方式教学,如同箴言“受之于鱼不如受之于渔”相同,教授获得知识的方法强过教授知识。在利用信息化的过程中,教师很多传统知识及新技术信息需要通过信息化方法解决知识更新问题,并结合新工科知识交叉要求,拓展人工智能、大数据、软件应用、工科技术应用知识。学生的学科交叉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是产业界对新工科人才的新要求。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信息化教学混合模式教学探索

下一篇: 信息化教学混合模式教学探索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