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唤醒需要热情:深化受教育者的需要认知
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中,不难发现,受教育者的某些需要诸如理想信念的需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总是处于一种“冰冻期的状态”[],这就需要在教育教学中了解人们的需要,洞察其内心的世界,并采取有效的手段使受教育者某些潜在的、没有被意识到的需要活化起来,刺激需要正是在此意义上发挥作用。受教育者作为处在实践活动和社会交往中的人,必然会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各种各样的需要,但在一定时期内需要心理是不平衡的,总是有某种需要处于优势地位,对主体的思想认识和行为动机产生最为强烈的影响,经常性的,通常对潜在的需要认识不到位,或者认为不存在,尤其是一些非物质性的需要,例如理想信念、道德伦理等,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激活其内在的需要热情,正如列宁所言:“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通过激活需要,使受教育者更加清晰的了解自身的需要,使潜在的冰冻的需要成为当前十分活跃的需要,唤醒受教育者的需要热情从而引导受教育者形成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行为动机,产生强大的行为驱动力,指导行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
2.减小灌输阻力:强化受教育者的思想认同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激活需要功能,不仅要通过强化受教育者对自身需要的正确认知,唤醒其需要的热情,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激活需要,升华受教育者的思想认同,使受教育者从内心深处认同被激发出来的需要,从而乐意主动自觉地从接受教育者的一系列思想、理论的灌输,减小理论灌输的阻力。一提到理论灌输,通常被认为是贬义词,这完全曲解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灌输,列宁在提到理论灌输的时候,也没有把强制性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立起来。受教育者如果没有意识到自身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的重要性,只是被外在应付考试的客观任务所裹挟,认识不到其意义和作用,甚至由于自身排斥产生厌恶感,那么思想政治教育所做的一切工作基本都是徒劳的。因此必须通过激活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使受教育者认识到它的意义和作用,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需要,激发它们学习热情,深化对内容的理解,促进思想认同,如此理论灌输的阻力也会减小。
3.提高接受自觉:调动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受教育者之所以能够不断地接受教育,归根结底源于其需要,不论是物质需要还是精神需要,社会需要还是个体需要。“需要是一切人思想和行为的最原始动力”。[]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需要,寻找到响应需要的刺激点,通过各种途径、方式和手段进行刺激和激发,能够激发受教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受教育者对需要的刺激还是较为敏感的,例如通过各种竞赛或者小型对抗比赛,便可以激发其求知的需要;通过榜样模范的力量,便可以激发其上进的需要;通过团队建设的活动,便可以激发其与人交际的需要等等,教育者通过刺激受教育者需要,使其感到自身缺乏而产生一种失衡状态,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便能够较容易的激发出来。受教育者需要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的大小程度,直接影响工作有效性的实现程度。受教育者的需要只有被刺激,才能自觉自愿并且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释放接受信号,进而在提升相应的接受力的情况下,推动思想的内在生成。
4.指导实践行为:引导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动机
人的所有实践活动的发生,都是由人们的心理动机驱使其完成的。没有离开一定动机的实践行为,而动机的产生根源在于内在需要。正如恩格斯所言:“就单个人来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经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意志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激活需要的功能,就是在激活受教育者的内在需要的基础上,引导受教育者产生一定的行为动机,从而促使受教育者把自身既有的思想观念转化为相应的实践行为。人的需要并不是因为实现了满足就不会再产生,它是不断地往复,并且呈现一种上升趋势,这种趋势是呈螺旋式的。需要、动机、行为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受教育者的思想需要会激发其动机的产生,而此机会为行动提供一定的动力,以此来实现满足。当此需要得到满足后,在外界刺激后,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如此循环往复,推动受教育者不断向前发展。可见,受教育者的需要必然要经过一定的外界刺激,使其需要不断的活跃起来,产生相应的动机,如此推动受教育者积极、主动、自觉地行动,其由于需要产生的思想动机,才能使受教育者在实践行为中充满生机活力。当然,需要的驱动作用也是具有两面性,既可以驱动人干好事,也可以驱动人干坏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因“需”利导,坚持通过鼓励、抓积极因素进行正面教育,使人们形成正面的需要,启发独立思考和自我教育,激发人们正当合理的需要,使之成为提高人们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