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我国古代术科教育的演变
 
更新日期:2020-05-15   来源:山东高等教育   浏览次数:194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我国古代术科教育的发展,从西周开始,到清朝结束,经历了一个由萌芽、发展,到鼎盛再到式微的四个阶段。 (一)古代术科教育的萌芽期西周、东汉在我

 
 我国古代术科教育的发展,从西周开始,到清朝结束,经历了一个由萌芽、发展,到鼎盛再到式微的四个阶段。 

(一)古代术科教育的萌芽期——西周、东汉

在我国,术科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畴学。西周时,设立畴官,掌管天文、医学、制造、音乐等技艺。在学在官府、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教育制度以及世袭制的官吏制度支配下,畴官主要通过父子相传的教育方式将他们所具备的专业知识一代代传承下去,从而形成了畴学。《五礼通考》中曾有注释云:“(畴人)家业世世相传,为畴律年二十三传之,畴官各从其父学之。”需指出的是,父子相传是畴学的主要教育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在这个时期中,并没有形成专门的学校,而第一所专门学院的形成则是在东汉时期。

东汉时,为了与官僚集团分庭抗礼,培养拥护自己的知识分子,宦官集团设立了鸿都门学与太学相对。在招生对象与教学内容上,鸿都门学与太学均不相同。太学主要招收名门望族子弟,而鸿都门学主要招收为士族看不起的豪强子弟。在教学内容上,太学主要传授儒家经学,而鸿都门学则专门学习和研究辞赋、小说、尺版、字画等内容。鸿都门学的诞生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扶植新势力、消除统治危机和保卫皇权,它是东汉末年统治阶级内部斗争下所产生的附属物,其存在时间非常之短暂。它是一所艺文机构,它既是中国最早的文学艺术学院,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学院。(二)古代术科教育的发展期——魏晋南北朝、隋

魏晋南北朝时期,古代术科教育的重要转变是形成了正式的术科教育机构。在这个时期,术科教育的种类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拓展,由鸿都门学时的文学、艺术扩展为文、律、书、算、医五种。据记载,曹魏时期,卫觊上奏曰:“王政之弊,未必不由此也,请置律博士,转相教授”,由此设立律学。另《唐六典·国子监》云,“算学,魏晋以来,多在史官,不列于国学”。[9]由此曹魏所设的律学、算学,均为该学科在中国术科教育中的开端。同时,在南朝时,“始设医学,置医学博士、助教”。这是我国最早的医学专科学校,而算学与书学在此时虽有一定程度上的教育活动,但并未形成专门的术科教育学校。隋朝时,在南北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术科教育,算学与书学专门学院的正式设立也正是自隋朝开始。除中央五学以外,隋朝还在中央业务部门附设了专门学院,(三)古代术科教育的鼎盛期——唐宋元

自唐朝开始,随着唐朝对教育的重视,我国古代的术科教育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相比之前的朝代,唐朝的术科教育种类更为多样。与隋朝相似,唐朝同样形成了中央直属专门学院与业务部门附属专门学院相结合的体系。唐朝中央直属院校中最为出名的有六学二馆,六学中的书、算、律三学均属于专门学院。而各部门的附属学校种类更为丰富。在唐朝时期,最具历史意义的专门学院当属医学。中国历史上由统一的中央政府专设的医学专科大学首创于唐朝。[5]唐朝的太医署,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院。并且,当时的医学并不仅仅在中央设立,地方也有设立且同样招收学生。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我国古代术科教育的演变

下一篇: 我国古代术科教育的演变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