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甘阿凉地区家庭德育的内容和形式
 
更新日期:2020-05-15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   浏览次数:16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崇尚用尊长孝亲传承伦理教育在甘阿凉地区少数民族家庭伦理教育中,一直传承着尊长孝亲的道德传统。在他们的家庭教育中,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基

 
 (一)崇尚用尊长孝亲传承伦理教育
在甘阿凉地区少数民族家庭伦理教育中,一直传承着尊长孝亲的道德传统。在他们的家庭教育中,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基本的伦理认同和道德共识。对这种道德规范的遵从,是当地居民代代相传形成的传统,也是当地少数民族对子女宽严相济的家庭教育所产生的教育效应。家庭德育中的“严”主要体现在对子女管教严格,父母对于是非善恶有着严格的评判标准,一般来说,长辈对子女在做人做事方面的要求,子女都是必须要不打折扣地遵守的。长辈不让做、家族中不允许做的事情,子女更是不得逾越半分。这种严格的要求不仅子女要遵守,家中的长辈也要做到言传身教、率先垂范。正因为如此,在这些少数民族家庭中,子女对于长辈的尊敬、对长辈要求的遵从是发自内心的。家庭德育中的“宽”主要体现在长辈对子女的慈爱关怀上,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中严中有宽,严与爱并存,在严格管教中不缺少父母对子女、长辈对晚辈的关心、关怀和关爱。同时,长辈对晚辈道德正确的肯定,是从来不吝惜褒奖和鼓励的,他们普遍认为,只有长辈做到了严慈,晚辈才会孝顺。这种尊长孝亲的伦理教育代代相传,使得这些少数民族的家庭德育普遍充斥着一种质朴的纯真和简单的温情。

(二)注重用家训族规磨炼个人品德

甘阿凉地区的少数民族中,很多家庭都有着严格的家训,这些家训对个人道德修养提出了很明确的要求。如很多家庭对男孩子都要求树立志向、要有骨气;重情重义,心胸宽广;诚实可靠,勇于担当;信守诺言,热情直爽。对女孩子则要求心灵手巧,勤劳节俭;细心周到,善良坚韧;坦诚果敢,富有爱心。家训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又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烙印,在家庭德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极大促进了少数民族子女个人品德修养的提升。除了家训之外,个别少数民族村寨还保留着比较传统的族规,如凉山的彝族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家支观念,这种观念要求对氏族成员一视同仁,对内维护社会秩序、扶危救困、教育成员,对外凝聚力量和传承彝族文化。家支同时还是凉山彝族社会的基本政治单位,在处理家支成员内部生产生活问题、维护社会秩序、照顾家支成员子女和老人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他们用统一的荣辱观将凉山的彝族人团结在一起,强调自我意识,约束个人行为。这种家训和族规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对培养和塑造民族地区积极正向的道德风尚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三)习惯用民俗宗教塑造道德信仰

生活在大凉山地区的彝族人,有一个专门替人礼赞、祈祷、祭祀的祭师群体,他们被称之为毕摩,“毕”为“念经”之意,“摩”为“有知识的长者”。在彝族人眼里,毕摩是整个彝族社会中的知识分子、文化大师,他们是彝族语言和文字的传承者,彝族社会伦理的维护者,彝族文化的传播者。毕摩的世代传承造就了凉山地区彝族的毕摩文化,它引导着彝族人民的心理流向和价值取向,教育人们积德扬善、敬畏自然,对彝族人民的道德信仰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与彝族人的道德信仰受毕摩文化熏陶不同,生活在甘孜州南部靠近西藏地区的藏族家庭,则用独特的信奉藏传佛教的习俗影响着子女的道德信仰。这里的家庭中凡是养有男孩子的,必须选派一名到寺院出家为僧,寺院负责对其进行教育,为其发放工资。对于很多贫困家庭来说,这种习俗既解决了孩子的教育问题,又解决了家庭生活收入问题,所以当地人普遍以信佛入教为荣,在家庭德育中也就自然而然融入了很多宗教因素,他们宣扬舍小家、顾大家的道德理念,讲求牺牲奉献的精神品质。总的来说,毕摩文化和宗教文化在甘阿凉地区都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这种对神明的敬畏、对佛法的信服,构筑起了相当部分家庭道德教育的根基,引导着他们家庭伦理道德和个人思想品德的教育方向。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甘阿凉地区家庭德育的内容和形式

下一篇: 甘阿凉地区家庭德育的内容和形式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