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当代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危机的成因分析
 
更新日期:2020-05-15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浏览次数:202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改革开放进程的进一步推进,中国社会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与改革。当代大学生面对着社会的深刻变化,文化思潮的多元多样

 
 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改革开放进程的进一步推进,中国社会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与改革。当代大学生面对着社会的深刻变化,文化思潮的多元多样,物质生活的复杂多彩,他们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都受到了明显地冲击和影响。

1、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与个性特征引起的革命文化认同抵触

当代大学生都是“90后”、“00后”,他们大多出身于独生子女家庭,成长于改革开放有明显成效的时期,社会和家庭的物质条件都较为丰富。在成长过程中,他们受到整个家庭无微不至的关注和爱护。他们喝的是星巴克,穿的是阿迪达斯、耐克,看的是外国大片,用的是苹果、ipad,过的是情人节、圣诞节,反而觉得我们国家的传统和文化太“老土”,不新潮。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革命文化所诞生、发展的历史年代太过于久远。他们没有遭受过生活的磨难,缺乏对艰难困苦环境的亲身体验,因此,青年大学生对于那个战火纷飞、社会动荡的战争年代和物资匮乏、生活艰辛的建设时期没有直观的感受,认识和理解,也就难以对革命文化的丰富内涵产生深刻的共鸣与反思,更不可能把革命文化作为精神力量指导生活与学习。

当代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的领军者,他们崇尚自由,乐于尝试各种新鲜事物。由于科技文化的不断革新与发展,新鲜事物层出不穷,社会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大学生们会想当然地认为革命文化已经过时了,已经跟不上现实生活的新形势、新发展了。而且大学生们正处于青春期,他们敢于批判,有着较强的叛逆心理。由于缺乏对革命文化的正确认识,他们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影响对革命文化的认同感。

2、市场经济体制的弊端带来的负面影响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综合实力大大增强,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市场经济体制的弊端也逐渐地显现出来。物质至上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逐渐蔓延,人们对物质过分追求,对欲望过度放纵,对功利极度渴望,使人们的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发生巨大的改变。再加上,我国正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经济建设已经进入了攻坚克难的新阶段。社会的全面转型使社会结构的变动,经济体制的变革,政治体制的完善利益格局的调整,思想观念的变化进一步加剧。由于受到各种文化思潮和利益诉求的相互冲击,社会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大学生是社会中思想最为敏感的群体,正值青春期的他们处于理想信念形成和固定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他们既对自己的未来有远大的理想,又缺乏对社会现实深入的了解;既有极强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又缺乏对新兴事物的辨别能力。他们中的不少人由于自身认识不足,受到社会中不良现象的影响,出现了极端个人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倾向严重,重利益轻理想、重享受轻奉献的思想。甚至有个别大学生出现了理想信念不坚定、价值观念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等等严重的思想问题,对革命文化的认同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3、多元文化环境下,西方意识形态渗透进一步加深

经济全球化给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促使各种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碰撞进一步加剧,出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东西方文化之间相互冲击与并存的局面。这样的多元文化环境,使得我们本民族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行为方式受到了激烈的冲击。当代大学生由于人生阅历不足,分辨能力不强,认知水平有限,自我信仰不坚定,心理不够成熟,更容易受到这些外来文化思潮的冲击和影响。与其同时,国外的敌对势力从未放弃过对我国的渗透和颠覆。尤其在当前这个“信息革命”的时代,西方发达国家更是通过书籍、影视作品和高速发展的互联网平台作为强大的传播媒介向我国强势灌输他们的思想文化、价值标准、生活观念、行为方式等等,对我国进行多方位的文化渗透,企图利用这些途径同化人们的意识形态。同时他们大力实施文化霸凌,强势推行文化霸权主义,故意贬低我国的优秀文化,大力鼓吹西方的社会体制和文化理念。当大学生们从外来文化中获得了心理需求的满足和精神的愉悦时,西方的意识形态会慢慢侵蚀大学生的心灵,使大学生盲目认同甚至推崇西方文化,对本民族的文化、价值标准、道德观念产生动摇和质疑,导致大学生对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认可度降低,使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逐渐缺失。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当代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危机的成因分析

下一篇: 当代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危机的成因分析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