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经济 » 正文
财务造假的成因
 
更新日期:2020-05-18   来源:财务与会计   浏览次数:212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根据笔者多年来从基层财务部门进行的观察,造成财务造假如此猖獗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市场不规范时期遗留下来的风气。财务造假在监管不严的历史

 
 根据笔者多年来从基层财务部门进行的观察,造成财务造假如此猖獗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市场不规范时期遗留下来的风气。

财务造假在监管不严的历史时期给造假企业主带来了大量机会收益,使观望中的企业主纷纷跟进。除了前些年官场贪腐之风带坏商场的因素之外,大量企业主认知水平不高,追逐“来钱快”的方法,迷信权钱交易,崇尚人脉圈子,对规范、先进的财税方法不敢相信、不愿相信、不理解、听不懂或干脆嗤之以鼻,对新入商场的后来者产生了很坏的示范作用。

(二)中小企业主急功近利的心态作怪。

我国民间资本市场开放之初,热钱蜂拥而入,短时间内造就了数个前所未有的天量级市值上市企业,留下了很多诸如“一个故事打动投资人”“几分钟获得几百万风投”的神话般传说。后来的投资者们(本文中专指股权投资者,投资者权益按最常见的不参与企业日常管理,只分红,即LP角色考虑。本文中的银行专指对企业发放贷款,即进行债权投资的角色)竞相仿效,争先砸钱,风险投资市场一度呈现非理性的红火场面。这给急功近利的创业者和企业主们造成了“干得好不如讲得好”“画饼可以充饥”的误会,粉饰、夸大、只讲远景不虑落地似乎成了合理的存在。

(三)会计受企业主胁迫而造假。

以下企业主称为“老板”。这里的老板指对企业拥有控制权,在企业创造或带来的经济利益的分配中占据主要份额的人,即企业实际控制人,有可能是企业创始人、大股东或其他得到法律及员工认可的人。老板的权力首先表现在对财务工作拥有最高和最大控制权。老板对会计工作的态度决定了企业会计人员对工作的态度。

会计作为普通职业之一,从业者养家糊口的心态与其他职业一样,基本都是“谁给钱听谁的”,有条件坚持原则,宁可失业也拒绝同流合污的会计是极少数。现实中,受过正规教育的会计即使苦口婆心地规劝老板规范记账,通过合理税务筹划和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来节税降税,通过业财一体化来大力助推企业效益增长,也抵不过中小企业老板整天在商场中听到的“做假账的好处”。目前,了解规范、先进的财务工作对企业管理和经济效益巨大作用的中小企业老板实属凤毛麟角。即使企业倒闭,自身认知水平不高,受歪风邪气浸染已久的老板们也不会意识到自身问题,只会归因于人脉、关系不到位,抱怨社会不公。连开设“总裁财税课”,以大规模教授财税知识为业的资深财务教育公司老板也在避过老板学员的眼目之后,给自己大作假账,“规范记账,合理税筹”成了他们只在给老板学员上课时成立的说辞。没有会计主动去造假。即使有,也是为了迎合、讨好老板。

以上财务数据造假的原因中,商业风气是鼓动造假的环境,老板需求是造假的动机,会计被迫则是实现造假的途径。

会计被迫造假的唯一原因是害怕失业,生活无着。

从会计端来看,造假成风的工作环境对基层会计来说是非常不友好,甚至是极为恶劣的。会计所受的正规教育,到了目无法纪的老板那里,是可以随意践踏的一纸空文。在教育培训领域大力宣讲的财务工作所能起到的先进作用,到了大量中小企业实施层面,只能可悲地停留在会计请示老板 “要不要财务规范”的最初级阶段,并且最终指示往往是“否,先融资进来”。求钱若渴的老板把最基本的财务规范放在融资成功之后。而要求最宽松的投资人的最低要求也是财务先规范起来,保障自身最基本合法权益。一心想把企业做好的老板此时就会指示会计赶快把财务规范起来,但是更多的老板是一心想让钱进来,企业很多时候是个圈钱的幌子,对人傻钱多的投资人能蒙住一个算一个。先进的会计方法变成龙困浅滩,无用武之地。为了混口饭吃而心怀侥幸上了贼船的会计最后和老板一起上了被告席。老板出狱后仍然可为老板,会计出狱后却失去执业资格。这种正规教育与就业之间极端冲突的处境在所有行业中可谓绝无仅有。为了保就业保饭碗,现在野路子的会计培训机构会给企业会计传授《如何记内外两套账》,还成为很受欢迎的实用招牌课。用人单位在招聘网站上公开招聘“内账会计”。而税务局高擎达摩克里斯之剑,天天宣讲“严禁记内外两套账,某某会计被发现记内外两套账,逃避缴税,判了多少年刑”“某某会计作为某老板虚开发票的从犯,判了多少年刑”。因此现在有种说法,会计已成为高危职业。

从市场端来看,财务造假的成本很低。会计人员上有老,下有小,为了保住饭碗,几百元兼职月薪或几千元专职月薪就能让基层会计成为老板财务造假的从犯。会计作为行业来看,整体薪酬水平也从来不算高薪。明星上市公司老板和财务人员因为财务造假造成投资者重大损失,即使被判刑和追偿,也常被诟病“量刑太轻,造假成本太低,起不到以儆效尤的作用”。而防范财务数据造假的成本——比如金税三期的建设投入,投资者遭受欺诈的损失,再加上事后调查、追偿、诉讼的成本,却是不知造假成本多少倍的天价了。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财务造假的成因

下一篇: 财务造假的成因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