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剑桥等欧美大学住宿学院的灵魂是导师制,学生在导师“喷烟式的熏陶”中成长。师生之间亲密互动成就了学生的品行养成和学术成长。而我国现代大学书院的实践运作与价值体现也需要导师的辛勤付出,以及师生间的亲密互动和教学相长。为此,书院导师首先要对所处的时代需要、高等教育的困境和通识教育的精髓做到清晰而理性的思想认识。这三点构成了书院导师思想认识需要不断提升的逻辑起点。
(一)当今时代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全球化是时代的趋势,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将日趋激烈。世界因国际贸易、人口流动、文化交流而多元共融,传统文化与外来国际文化相互争锋。虽然我们提出文化自信,但是决不能自以为是地形成盲目的“文化唯我论”。“所谓‘文化唯我论’的心态,即认为普天之下的不同文化系统中,以自己的文化最为先进而优越,其他文化皆落后而低劣。”[1]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千年之久的历史,在当代弘扬国学的浪潮中,我们更发挥其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的特点。然而,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的繁荣发展不是固步自封和闭门造车,她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优秀文明成果。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
大国,不论发展到什么水平都虚心向世界各国人民学习,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不断把对外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与此同时,人才资源已成为关系国家竞争力强弱的基础性、核心性、战略性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人才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无不显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人才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关键,因此,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如何培养人才成为高等教育哲学思考的必要课题。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我国高校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的学生需要对传统优秀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同时,在国际化逐渐融合的人类共同命运体中,人才是属于国际的。因此,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人才是当今社会人才需求的基本取向。
(二)当代高等教育的困境与异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地位也逐渐提升。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高校也进行了系列改革,比如:分层教学、学分制、导师制等。尽管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取得了较为理想的预期效果,但是高等教育内部和外部还存在着很多制约其合理、高效发展的因素。国外引进的教育改革形式一定期间内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然而,生搬硬套的制度,在发展过程中,使其困境凸现,内容异化。现今高等教育为谁服务的争论尚未取得统一的认识,但是大学针对其“高深学问”来说,“并非是每个人都适合于这种训练的,而那些胜任这种训练的人必然能够发现这种训练,否则,社会所
依赖以取得的新的发现和明智判断的‘涓细的智慧溪流’将会干涸。”[2]时值今天,大学更多的是被看作一种权利而非特权,因此高等教育如今早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发展了,这无疑造成大学的贬值。同时,高等教育学科与专业的分化使得教育本身失去整体性,教育的目标也沦入功利与实用,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思想视野片面化。大学异化为追求经济利益的工具而非引领社会,也很难担当社会发展的“动力源”了。
(三)现代大学对通识教育的时代诉求
鉴于高等教育的困境与异化,现代大学要寻求自身主体地位的重新构建。“我已说到大学的明智的变化———根据需求、事实和理想所作的变化。但是大学不是风向标,不能什么流行就迎合什么。大学应不断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不是它的欲望。”[3]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考察时指出:“广大青年要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肩负起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国家发展同大学发展相辅相成。我们要在国家发展进程中办好高等教育,办出世界一流大学,首先要在体现中国特色上下功夫。”大学人才培养要以培养理性的社会公民为重要目标,对人的教育不单单要求在专业上的“器用”之才,要根植于本土社会的责任担当,也要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文素养。现代书院制以人文素养、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书院强调特色社区文化,加强科技素质的培养,注重人文精神的教育,努力打造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窗口。因此,力求全人培养的通识教育自然成为现代大学教育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