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迷茫——明确的自主意志生成受限
物质决定意识,实践产生认知,个体的自主意志产生于人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而这两种认知又植根于社会实践。学校生活是在校大学生的主要人生经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广度和深度都非常有限,其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多来源于间接的理论学习和受他人认知的影响,少有机会直接从社会实践中体验和矫正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导致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迷茫,实质上是由于认知模糊导致的自主意志不清晰。
在自我认知方面,大学生由于缺乏实践的锻炼与反馈,无法清晰地认识自我,对自身的能力和优缺点认知不足,对自我的价值倾向判断和人生的奋斗目标的定位也不明确,无法形成清晰的自我认知。在社会认知方面,大学生的认知也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由于缺乏现实体验,大学生对社会认知的深刻性和客观性都非常有限,容易受他人观点的影响,缺少独立思考的实践基础,因而对社会现状往往会做出偏差性的判断。模糊的自我认知和误判的社会认知共同指导行动,指向目标时,常常无可避免的会遭遇结果的失败。
综上,大学生由于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的有限性,往往难以产生非常清晰明确的自主意志。在面临众多大小选择时,难以抉择,经常遭遇迷茫。而自主意志是成为一个自由人的先决条件。(二)自律不足——自主意志转化为现实行动力受限
自由常常被理解为不受外界的干扰,约束和阻碍,但更深层次的自由状态则是指——可以控制自己,主宰自己,做自己的主人,也即自律的状态。部分大学生抱怨学校的各种管理制度限制和约束了他们的自由,却未能认识到,自身自律性不足才是导致其无法实现真正的自由的最大阻碍。
大学生会有各种关于学习、生活的自主意志,但是有的同学由于自律性不够强,无法控制和主宰自己的行动,常常半途而废,迷失于各种欲望。这一过程中自身能力也未能得到充分发展,最终目标落空,自主意志无法实现,个体自由实现层次较低。
而恰恰是为了弥补大学生自律性的差距,高校各种学生管理制度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不难发现,质量越高的大学,学生整体自律性越好,更能由自主意志主导自己的行为,不太依赖外力约束,学校的学生管理制度相对宽松,学生的自由程度也相对较高。反之,质量水平一般的普通大学,学生整体自律性相对较差,自主意志对行为的主导不力,更需要依靠学校管理制度的约束完成学业,学生管理制度更为细致、严格,学生的自由程度相对较低。
综上,大学生应正确认识自律、自由、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之间的关系,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很大程度上是学生自律性不足的弥补。大学生自律不足主要表现为意志薄弱及懒散,大学生应将这些问题视为自身实现自由的主要障碍,从而主动追求更加自律的状态,尽量减少行为依靠外力约束的情形,增强自我管控和自我主宰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真正自由的人。当然,在自律不足的情形下,应坦然接受学校管理制度的约束,制度有助于学生完成学业的意志得以实现,成为更加自由的人。
(三)担当不力——形成新的正确自主意志受限
个体如果不能承担行动失败的后果,不能勇于承担责任,而采取推脱、逃避的态度,则意味着不能冷静深入的审视主导这一行动的自主意志,从而发现这一自主意志的先天缺陷——是自我认知判断失误,还是社会认知不符合客观实际。只有深入理性的审视自主意志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自我认知的偏差,总结经验教训,才能产生更为正确的新的自主意志,为新意志、新自由的实现打牢基础。
部分大学生缺乏担当的勇气,一旦自主意志的实现受挫,往往归咎于他人和客观社会环境。这实质上既是一种心理懦弱的表现,也是由于对行动受挫与新意志的产生,及真正的自由实现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大学生应当深刻地认识到,要做一个真正自由的人,必须首先形成很多正确的自主意志,人生的大多数行动都在正确意志的指引下展开,自由实现的程度才更高,但正确的自主意志不会凭空而降,其产生的重要途径和内在逻辑,即存在于一次次对错误意志的纠偏和更正过程中。如果缺乏勇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缺乏勇气担当行动失败的后果,则无法面对主导行动的错误的自主意志,也无法形成更多正确的自主意志。通向更高层次的自由之路也会被堵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