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心理需求和个体行为的互动性规律。心里需求包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当心里需求获得不同程度的满足时,会促进个体去完成不同的工作任务,实现既定计划与目标。马斯洛认为,只有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下一层次的需要才会凸显出来,或者说才会出现激励的效果[6]。
行业认同——提高薪资待遇,满足生理需求。生理的需求是个人生存的最基本需求,在这一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前提下,更高的需求即使得到满足也无法发挥激励作用。提高高校档案工作者的薪资待遇,满足衣食住行的生理需求,就要提高整个档案行业的水平,行业的认可。现实社会中档案工作者非专业化、非职业化现象普遍存在,专业水平低,整体素质不高,档案专业比较冷门,受过本科专业高等教育的比例远低于其它专业,这些状况会影响社会对整个档案行业的工作认可和劳动报酬。设置档案职业的准入资格,确保档案工作者具有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须经过严格的从业考核,使档案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和水平达到职业专业化的基本要求,档案工作者职业的社会形象和社会地位必然得到提升,行业认同度加强将会带动整个行业薪资待遇的提高。提高薪资待遇、福利补贴等物质需求是最直接有效的激励办法。
(二)制度认同——完善规章制度,保障安全的需求。法律制度具有最强的法治效力,缺乏制度的保障,必然会使个人生活或是工作存在惶恐与不安,其工作的积极性必然受到影响。由于档案法律的不足,无法保障高校档案工作人员的安全需求,使其对职业前景缺乏信心,而脱离档案职业群体。高校档案职业人员经常被当做“急救人员”,只要哪个部门有紧急的事情,档案人员就被抽调到那个部门去,随意抽调、转职、调换工作的情况频繁发生。完善档案规章制度,是保障高校档案工作人员的职业权益的必要措施,只有制度的认同,才能从根本上确保高校档案职业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的义务和享受应有的权利,才能规范档案职业行为、提升档案职业技能、加强档案职业安全,满足高校档案职业人员的安全需求,从而避免档案职业人员的流失,确保档案职业群体的稳定。
(三)社会认同——促进社会交流,维护社交的需求。社交的需求是比较高层次的需求,是指人们希望通过社会活动获得爱情、友谊得到关心、爱护的需求。高校档案工作人员也是社会人,他们也需要通过社会的交流活动,融入到社会中,成为“社会的一员”,并希望通过社会交流活动,得到领导的支持与肯定,得到同事的认同和友谊,对单位拥有归属感。高校档案工作主要面对的是本校的教师和学生,主要为教学一线服务,接触的人员相对单一。由于高校档案工作的特殊性和保密性,档案部门比较重视档案的保管,忽视档案的宣传利用,从而导致档案部门在高校工作中存在感较低,对档案工作的认可度不高。加强社会认同,促进社会交流,维护社交需求,对高校档案工作人员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档案工作人员要提高自身的档案意识,档案保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利用,要加强档案的宣传力度,提高档案的利用率,揭开档案神秘的面纱,走入人们的视野,才能实现档案的价值。其次,档案部门要积极利用现有的档案资源,开发出有价值的档案产品。汇编档案资料为高校发展提供参考,开展档案展览,加强爱校荣校宣传教育等等。
(四)组织认同——形成激励机制,完善尊重的需求。尊重的需求是指人希望自己有稳固的地位,得到别人的高度评价或为他人所认可,有较高的社会声誉,被人尊重。对高校档案工作者来说,尊重的需求就是要得到组织的认同。组织要不断努力完善现存的激励办法,健全考核评价、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制度措施,形成有效激励机制,满足高校档案工作者尊重的需求。国家档案局令第13号《机关档案管理规定》中第十二条,档案工作人员应当为机关正式在编人员,且政治可靠、遵纪守法、忠于职守,具备胜任岗位要求的工作能力[7]。但是很多高校档案工作人员都是没有编制的合同工,无法享受正式在编人员的待遇,职务晋升空间相对狭窄,晋升途径单一。档案工作周期长、工作量大,重复性与枯燥行性,并存容易导致档案工作者产生厌烦情绪、无心工作。高校档案工作者急需得到组织的认同,提升档案工作者的弱势地位,在绩效评估,职务晋升、职称评定、优秀表彰等方面给予科学合理的考虑,才能促使高校档案工作者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激发工作动力,正确认知职业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