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隐喻的本质特征
隐喻从本质上讲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认知方式,是人们体验、认知、分析、推理、理解和表达抽象事物的工具。现代认知隐喻理论奠基人Lakoff &Johnson(1980:5)指出,“隐喻的实质是用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国内学者束定芳(2000:28)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其实还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由于人类语言的抽象概念系统是以人的感知经验和具体概念为基础发展形成的,所以人们可以通过感知运动经验对抽象的概念进行隐喻性表征和认知加工。隐喻认知需要借助具体的、有形的、简单的源域(source domain)概念来理解抽象的、无形的、模糊的、复杂的目标(target domain)概念,从而实现抽象思维。
隐喻具有普遍性特征。研究表明,隐喻在世界各种语言中都普遍存在。人们思考和行动的普通语言概念系统基本上是隐喻性的。ZoltánKövecses(2002:163-165)在研究中发现,英语、汉语、匈牙利语是三种完全没有关联的语言,代表了世界迥然不同的文化。但是,这三种语言中的Happiness(快乐)概念都采用了类似的隐喻构建模式。显然,这些表象的背后隐藏着某种相同的目的或动机。这种普遍隐喻(universal metaphor)现象反映了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化或认知思维方式的同一性。
隐喻具有系统性特征。不同的概念隐喻之间并不是彼此孤立的,隐喻与隐喻之间的蕴含关系构建起一个协调一致的隐喻概念系统及一个对应的、协调一致的隐喻表达体系。隐喻概念之所以具有系统性特征是因为人们在谈论这一概念方面使用的语言具有系统性特点。基于隐喻认知,一切抽象的概念皆成为可以理解和表达的对象。每个抽象概念借助隐喻方式形成了系统性的隐喻概念簇。例如,抽象的“时间”(Time)概念通过隐喻认知方式成为可以花费(spend time)、浪费(waste time)、节省(save time)、给与(give time)、预算(budget time)、失去(lose time)”的实体。这些常规隐喻构成了与“时间”概念相对应的、连贯的隐喻概念系统。
隐喻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赋予了隐喻丰富的文化内涵。隐喻既有跨域民族文化的共性,又有不同于异域文化的个性。文化因素为隐喻意义的释解提供了潜在的背景信息和认知框架,隐喻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Chimeilecki(2013)甚至认为,人们单纯依赖文化概念的字面意义进行沟通可能有降低心理体验价值的危险。隐喻作为一种文化手段、文化存储库和文化交流的媒介使我们的文化得以代代相传。、
2 隐喻意义的实现机制
隐喻映射(mapping)被认为是隐喻意义实现的基本机制。关于隐喻意义的生成机制主要有三种假说。第一种假说认为 “隐喻是数学映射(mathematical mapping )”,但是数学映射假说无法解释源域的部分映射以及隐喻能为目标域增加新结构的原因。第二种是“投影隐喻(overhead projector metaphor)”假说,但投影隐喻将源域的全部结构特征投射到了目标域,因此它无法解释源域和目标域结构发生冲突时的部分映射(partial mapping)。第三种是Lakoff(1990)提出的恒定假说(Invariance Hypothesis)。该理论认为一切隐喻映射都是部分的,且源域映射结构中保留了部分认知拓扑(源域的认知拓扑并非都需要产生映射)。后来Lakoff(1993)在恒定假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恒定原则(Invariance Principle)”。他说隐喻映射以一种和目标域内在结构相一致的方式保留了源域的认知拓扑(也称意象图示结构)。目标域中如果不存在和源域相一致的意象图示结构,源域的结构特征就无法映射到目标域。显然,源域概念映射不是任意的,而是受目标域内在结构的制约,因而隐喻映射只是部分的。Srinivas Narayanan 1997年提出了隐喻神经理论。他将电脑技术用于神经建模,通过神经映射——连接大脑更高级的皮质层感知运动系统的神经回路,对概念隐喻做了隐喻性推演,提出了和隐喻映射理论相一致的解释(Lakoff2003:254-259)。神经隐喻理论为Lakoff的隐喻映射理论提供了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