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外部限制
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外部困境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宏观角度看,“主观理性”与“共同感”逐步分裂,个人的“主观理性”成为支配人们生活的依据,个体间守望相助的家园逐渐离我们而去。而社会制度的局限更是加剧了这种困境,工具理性和劳动异化等问题成为抑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新的障碍,作为上层建筑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因之而受到限制。除此之外,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交往的产物,缺乏血缘和地缘这类天然联系的纽带,这也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构建是有条件的,需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共同建构和营造。
从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外部环境看,大多学者认为目前对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重视不够,制度供给不足。除了学校(主要指高校)得到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资源外,其他领域,如社会组织、社区等思想政治教工作等发展严重不足,并且在宏观的视野下关注的既不广泛也不够具体。[]即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容乐观,高校(尤其指高职)存在较多专职教师和辅导员缺编,大量使用非编教职员工的情况,并且非编教职员工除了缺乏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的归属感外,还缺失编制内教师学习、培训等提升机会,难以发挥系统整体性作用。[]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在合法性上一直受到质疑。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工作者无论在经费支持上,还是论文发表的机会上,或是成果的认同上都会一定程度上被歧视或无视,难以获得归属感,全情投入经常遭受打击。
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内在局限
从理论层面看。对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概念、理论都没有形成统一,这集中表现为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范式的研究。范式缺乏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无法像其他学科那样张扬学术思维、崇敬对话、护持规范、追索价值,因而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创新力、影响力以及协同度、认可度和美誉度。另外,思想政治教育还没有形成具有自身独特的基本理论框架体系和专属学科研究方法,并且学科交流平台还不够成熟、自觉的学术共同体还有待健全。因而,思想政治教育通常移植其他学科的规则,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竞争力不强,活动中就越容易引入非科学的力量。理论上的模糊直接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实践陷入困境。
从现实层面看。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构建还存在以下内在局限。从共同体构成要素上看,理论上“八维一体”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要素在现实中存在重重壁垒,导致实际运行中出现封闭、分散、低效等问题。[]此外,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部门不能相互配合,经常各自为阵、各行其是,出现严重的“两张皮”现象,这一问题严重阻碍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合力。[]从教育内容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违背了教育的基本规律,忽略个体的针对性、难度的层递性,内容脱离现实的生活世界,削弱了学生对教育内容的接受度,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走向了“空泛”和“虚无”。从教育过程上看,各地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育对象主体性发挥激发不足的状况,教育对象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能动性无法充分的发挥,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和培养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目标相违背。[]从教育方式上看,教育者对教育对象是一种主体性教育方式,即主体对客体的改造、驯服的过程,教育者排斥与教育对象观点的交锋和融合,通过“灌输”的形式限制教育对象主体性发挥,完全忽略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的本质。[]从教育目的上看,思想政治教育过度强调知识性的灌输,把被教育者知识性的获得作为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期望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把异质性被教育者还原和蒸馏为单向度的“理性”,教育对象被降格为承载知识的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