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类学关于生命的众多理论探索中,特纳的仪式理论将生命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当下考察少数民族生命礼仪的过程中具有指导意义。特纳认为,标志人一生不同年龄阶段和身份变化的重要环节及其相关的各种仪式,统称为人生礼仪,亦被视作生命的过渡仪式。每一个阶段的人生转折都强调着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寄托人们对生命的无限渴望和美好祝福。本文将聚焦重庆石柱县土家族万寿寨村的生命仪式,探讨其背后人之生命价值、伦理道德、死亡关怀等生命生命教育象征内涵与解释。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简称石柱县)位于重庆市东南部长江南岸,地处渝、鄂交界的武陵山区,全县辖12个镇、20个乡。作为全国4个单一土家族自治县之一,石柱境内生活着土家族、汉族等28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占79%,其中土家族人口约占72%,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民族地区”。三河乡位于县境中部,四周与沙子镇、南宾镇、大歇乡、龙沙镇、桥头乡、中益乡相接、距县城12公里,6946户24539人,幅员101平方公里。三河乡辖蚕溪、万寿寨、白玉、三店、玉岭、四方、永和、红明、大河、拱桥、鸭庄、大林、川主13个行政村。笔者进行田野调查的地点位于三河乡万寿寨村(下文全部用W代称),距石柱县城约11公里,是石柱地标性景点“男女石柱”所在地,全村约350户,其中贫困户47户,85%的村民是土家族。可以说是集自然风光、历史遗迹、人文故事于一体的民族风情区,这对于考察民族文化具有典型意义。本文站在已有的仪式理论的基础之上,从人类学的角度,对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三河乡的W村生命仪式进行描述和解读,聚焦从生命的开始、生命的成长、生命的结束三个生命关键时期的生命仪式,围绕土家族的诞生仪式、婚礼仪式、丧葬仪式三种仪式的过程进行分析,旨在揭示出少数民族生命仪式所承载的生命教育意义与象征,及其与整个个人、家庭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
(一)生命的开始:诞生仪式的生命意识教育
个体的生命可分为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即人同时具备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自然生命是生命存在的物质载体及生物性存在方式,是人作为高级生命存在的物质前提;社会生命则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群体性的存在方式,体现为人类对道德、情感、理想、价值以及信仰的追求,是个体超越自然生命而存在的一种高级生命形式。土家族的“三朝酒”这种诞生仪式,则形象的实施了生而为人的第一次生命意义的转换:从一个生物意义上的人转变成为了社会意义上的人的过程。首先,孕妇生产后由丈夫带上礼品(生男送公鸡、生女送母鸡)到娘家“报喜”。“想起那个时候,娃儿生了啊,小娃儿的爸爸就提到鸡公切(去)他们老丈人家里头报喜,如果生的是女娃儿,就背母鸡切(去);如果生的是男娃儿,就提公鸡切(去);他们老丈人家一看到公鸡母鸡就晓得生的女娃男娃儿了。” 在W村,孩子出生之后,孩子的父亲会立即去妻子的娘家报喜,妻子娘家一般不需要直接问是男是女,他们只需要观察女婿带来的“报喜鸡”,就可以知晓。如果是公鸡,就是男孩;如果是母鸡,就是女孩。报喜的目的就是为了告诉妻子娘家母子(女)平安,让他们安心,并邀请他们以及其他亲戚去看望外孙(外孙女),为新诞生的生命给予美好的祝福,一起分享幸福与喜悦的心情。“女婿过来给我们报喜,就是要我们安心哒,另外也是让我们好开始通知亲戚和准备礼物了,时间也没好多,第三天就要过去了,所以一般女婿过来的时间都会很早。他(女婿)过来报喜以后我也要快点把这个好消息告诉那些亲朋好友噻,到时候就好一起切(去)”。在得知外孙(外孙女)出生后,外婆家就按婴儿性别准备后面在三朝酒宴时需要带上的礼品,包括鸡、肉、面、鸡蛋、糯米、醪糟及婴儿穿戴品和玩具等。“女儿家生个娃儿不容易,在晓得她顺利生了后,我就想和她舅这些商量,多准备一些醪糟,这样她也好发奶,身体也能补好一些,也能让娃儿长得好点儿。” “醪糟儿一般要用木桶装好,用红纸封起来,这样可以让奶水多一些,醪糟儿在坐月子的时候是很好的东西,做嘎嘎送的礼物里面一定 会有醪糟哒。”对孩子准备的礼物,是一种对孩子生命的祈福。而醪糟在这个时候也成为了一种生命的符号和喜庆的象征。
孩子生之后的第三天一大早,家里会用一些草药熬水替他(她)清洗身体,一边擦洗诞生留下的污垢血痕,一边默默诵念谣词向小孩祝福,也表示驱逐邪恶,即“洗三”。为小孩“洗三”的亲人主要是孩子的外婆,女婿会提前接丈母娘来家里。给小孩洗浴时,外婆先将用艾蒿煮过的热水倒至浴盆里,再往盆子投放一些铜钱、枣子、花生、莲子之类的物品,俗称“添盆”,意即孩子将会一个接一个地生下来,发子发孙。这时,才抱婴儿于盆中,一边口中祝福,一边给孩子洗浴;然后再用银饰、煮熟的鸡蛋滚身,浴毕,换上外婆送来的小儿衣物鞋帽。“孩子出生之后的第三天要等娃儿的嘎嘎过来,嘎嘎把娃儿全身洗干净,特别是肚脐那些地方,然后洗完了包好就叫洗三噻。对了,洗的时候还搞点儿艾草来烧水,再用鸡蛋滚完娃儿的身体就行哒,有钱人的家里面现在也会用长辈送的银饰在娃儿身上滚。这样可以祛晦气、祛寒、祛火气这些。” “我们家这边还是比较注意洗三的,在娃儿生了第三天就会给他洗,而且在当天洗的时间越早越好,这样就早点把身体洗干净,舒服点。给孩子洗的时候我们用的是木盆,木盆里之前就准备好了艾篙水和鸡蛋哪些,然后要把娃儿的全身上下都洗干净,鸡蛋也要滚完一遍。”从村民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洗三”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新生儿的健康考虑,在家人细致的清晰行为中,能感受到家人对新生儿的无限关爱和期待,这是最早直接为新生儿送去祝福的一个仪式,也象征着生命在清洗仪式之后正式来到了这个世界。至此就完成了“前阈限”阶段的任务。
“洗三”仪式结束之后,进阶这就进入了“三朝取名”的环节,也正是进入了“阈限”阶段。一般婴儿的名字在仪式之前已经开始由家里的长辈开始思考和准备,到“洗三”仪式之后,就会由负责取名的长辈或专门邀请来得取名道士等人当着家族人的面,公布孩子的名字,还有昵称等,并详细介绍一番名字的内涵与寓意。名字是一个伴随人们终生的符号,是我们生命的代码。取名,着实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对于土家族父母来说,非常重视给孩子取名,不仅考虑姓名的传承性、时代性和包装性,更重视姓名的意愿色彩,也就是寄语自己美好的期待。名字中不能有凶恶、不吉利的字和字义、还要考虑金木水火土五行是否齐全,如果不齐全则需要补充或加强。同时,字形、字音、字义的选择都有一定的讲究,要朗朗上口,好记忆,也要讲究文化底蕴。所以一般取名时,要么有土家族人的有学识或人生阅历丰富的长辈来取,或者就交给专门取名的道士等,算好生辰八字取名。取名,也是生命中一个重大的象征性行为,是生命进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孩子获得了一个名字之后,身份上则与以往发生了转变,这是孩子拥有了家族血统的烙印,名字中也凝聚了父母对孩子的深情厚谊和殷切期望。名字的内涵其实也呈现出一种对孩子一生的期待,是家庭教育的起步,灌注着人生信念的名字,将规范、作用和影响着人的一生。
“三朝取名”仪式结束后,当天晚上,在家里就会开摆“三朝酒”。在酒宴开始前,无论是亲戚,还是朋友,都要送礼上情,这体现的是对孩子一家的脸面,特别是对孩子外婆的人情的一种考验。来的人越多越好,送的礼越重越好,这样孩子外婆才更有底气,更有荣耀,这能体现她能为人处事的能力。因为农村场地有限,主人一般会把酒席摆在屋外的空坝上,酒桌上的座次已经没有以前那么严格了,但是孩子的外婆依然还是坐在主位上席上。“娃儿的嘎嘎一般都是坐上席,不是嘎嘎那边的人家就坐下席,其他的人就坐旁边,其实这个坐席里面还有一些讲究的。”对孩子外婆的尊重是对长辈的尊重,也体现出一种对于生命的敬畏。主人招呼客人坐好后,宴席开始,在宴席上,主人先轮流敬每位客人三杯酒;然后,主、客相互致(诵)“祝词”。“今天请大家过来坐,没有什么好招待的,很对不住,我家这娃儿以后还麻烦大家多照顾了,有哪天要是有什么事,还要麻烦大家多帮忙了……”客人也会客气的说道:“你家这娃儿,一定会巴巴实实地长大的,如果真有什么要帮忙的地方,我们也一定尽全力帮忙……”谦逊、柔和的祝词,表达了家人、邻里之间的亲近与友好,同时也将自己作为了新生命的“保护者”。这样,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就在三朝酒宴上将多个家族相联结,也增强了村落内部的团结互助与友好往来。“三朝酒”的举办也就正式宣告了孩子的社会生命的诞生。
在三朝酒宴结束后,作为夫家特别向孩子的外婆及外婆一家回赠特别的礼物,有时也会向其他的客人回礼,礼品包括红鸡蛋、烟酒、糕点以及日用品等,即“打发”回礼。礼物是人情的纽带,是人际交往的媒介。在三朝酒宴席前,亲戚、乡邻所赠送的礼物也具有帮助新生儿家庭渡过生命中的特殊阶段的重要功能,这些礼物温暖了新生命,也温暖了整个家庭。“过来吃了酒的人,很多虽然不是亲戚,但是平常关系一直都很近,他们也帮忙了我们不少。他们过来吃酒都是送了礼的,这个肯定就要还情哒,还有过来的亲戚,有些当时没顾及到送的,后面我们都要走回来。”礼物成为促进新生儿生命健康的吉祥物。就像莫斯的“礼物之灵”,新生儿的礼物本身也象征着一种生命之间的联结。而也如阎云翔所说,礼物流动的背后是社会文化,而礼物的流动遵循着人情规则。基于互惠的原则,夫家与婆家都需要为参加酒席的客人献上礼物,以回礼的方式表达感谢。礼物是一种情感,一种彼此加强联系的纽带,一种扩大社会交际圈的媒介,它让生命之网不断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