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曾做过精妙而深刻的类比:“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首先,“光吃盐”是不行的,课程思政不是要把所有的专业课都上成思政课,菜肴的营养丰富才能让人有强壮的身体,学好专业课才能让学生们掌握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扎实本领;但没有盐,菜肴没有味道,缺盐就会食欲不振四肢乏力,甚至肌肉痉挛危机生命,“盐”是菜肴的灵魂,是思政教育的精神力量,没有这个力量就无法保证社会主义的育人方向,人生就索然无味。其次,盐要溶解在菜肴里,“最好的方式”就是让思政理论内容不着痕迹地溶解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之中,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过程不知不觉地接受思政教育,如此才能潜移默化地做好课程思政工作。纯粹为了思政而搞课程思政就像菜肴里没有溶解的盐粒一样,吃到盐粒就让人感觉咸涩难当,最好的课程思政就是将思政内容“溶解”在专业课之中,将专业知识与思政理论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传授专业课知识的过程中悄无声息地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再次,烹饪用盐还要讲究时间和条件,针对不同食材除了用盐适量之外,还要把握好用盐的时间和条件。课程思政要结合每一门专业课程的特点,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特点,设置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既要遵循思政教育教学规律,也要因材施教,因时而新,增强针对性、时代感和吸引力。
一方面,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明显的区别。从广度上看,课程思政只要在结合专业知识相关的某些方面,甚至某个点上比如社会责任、职业道德、环境伦理等给予学生以德育修养的启发就是达到了思政的目的。思政课程则是系统化的改造学生的世界观,既要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又注重学生的实践养成。从深度上看,课程思政不需要给学生讲解深奥的思政理论知识,不需要像思政理论课程那样让学生认真研读原著,理解思政理论深刻内涵,而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课程思政所涉及的思政理论内容都是结合所讲授的专业知识点到即可,一般不需要做深度的理论解读。不用刻意提及思政理论,“最好的方式”是润物无声式的感染教化。从学生角度看,课程思政与学生专业实践密切关联,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从而得到良好的思政教育效果。学生大多认为专业课是将来职业生涯的保障,是安身立命的基础,因而相对而言专业课程比思政理论课程获得了更多的重视。也正因如此,深度融合思政理论内容的专业课更易于被学生接受,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思政教育效果。比如,农学类专业在课程思政中结合专业知识,介绍袁隆平先生朴素节俭、潜心科研、淡泊名利、造福百姓的高尚品质,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另一方面,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紧密的联系。“专业课程思政离不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导和引领”。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对立德树人有引领作用,是铸魂定向的课程。课程思政需要思政课程提供方向的引领、方法的指导、理论的升华。任何课程都有其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任何课程的思政都需要思政课程的指引。反过来,思政课程更需要借助课程思政实现教育教学的工作的拓展深化。课程思政可以为思政课程提供更加生动具体切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案例素材。课程思政促进思政课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的改革创新。从思政课教师角度看,参与课程思政可以开阔思政课教师理论视野,拓展知识面,提升学识涵养,完善知识体系,更有助于提升思政课授课水平。对于专业课教师而言,深入了解思政课理论体系内容可以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帮助他们完善教学方法,提高专业课教学效果,增强课程思政教学实效。
课程思政搭建了思政教育主渠道之外的重要平台,是思政课理论教化效果的倍增器,但是“只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效融合,才能更好地培养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应该在学生培养方案,课程设计,教材编写,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方面携手共进,共同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