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击战新形势下,环保产业列为加快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支撑, 培养出与新时代相适应的生态环保产业高素质人才已成为迫切需要。目前 ,国内高职院校的环境类专业开设时间不长,其人才培养体系还处于摸索阶段,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1.实训条件不足
目前,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实践教学课时比例高达60%以上,且环节众多,学生大量时间的学习任务需在实训基地完成,因此,实训条件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一环。实训条件的建设需要实训场地、设备、师资队伍的投入,但国内大多高职院校环境类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受场地限制、资金短缺、投入机制单一、资源匮乏及专业人才短缺的制约,存在着建设规模小,覆盖面不广、师资薄弱等不足,这不仅无法为学生实训提供高层次岗位锻炼,就连提供全面、系统的实训岗位都很难满足。
2 。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脱节
随着高职院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学生录取分数逐渐下降,高职教育学生质量和数量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与此同时,我国的生态环境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相关工作岗位对高职人才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高职院校仍然存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不紧密,人才培养规格落后于行业处理工艺、设备更新、技术和工作理念的发展速度,导致毕业生上岗适应性差,技术创新性弱等一系列问题。
3。 实训基地功能单一
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功能大多定位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实践场所,主要是满足学生的实践教学、技能鉴定、职业技能大赛的使用需求,其余的时间处于闲置状态,仪器设备和实训场地的使用率很低,实训基地的开放度和共享性不高。虽然有些实训基地与企业建立了合作,但是由于受利益诉求不同的限制,导致合作浮于表面,对于企业的社会培训、技术服务、技术研发推广等,现有的实训基地无法满足相关需求。这种自我封闭的状态下,不仅会导致实训场所无法贴近实际工作,实训设备水平与产业发展速度不匹配,实训文化内涵建设滞后,而且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同时,实训基地建设也陷入为了建设而建设的作用。
4、真实实训场景难以实现
目前,高职院校在多重财政经费叠加支持下,自行建设了规模庞大的校内实训基地,但这些实训基地大多仅服务于课程教学,传统实训室模拟的实训过程与企业真实生产过程差距较大,不利于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10]。也有部分高职院校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到企业中,由于环保设施运行和环境监测过程是连续的,生产过程要求相当严谨,也不可能让学生参与到每一个生产环节中,学生也只能通过参观的形式获得部分工作感性认识。另外,环保工作的生产环境对于大批学生的实习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学生无法大批、长期到企业开展深度专业实践,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