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通识教育被认为是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之间所存在的冲突的现实解决办法。通其目的不是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是更加关注学生作为一个“人”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素养、情感和思想等等。
通识课程是指根据通识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而设计的课业及其进程的总称。它是学校建立完善课程体系、实现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实施路径。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在高等学校中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中,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2]。国家对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了高等院校教育体系中,并将创新创业相关课程的开设作为开展创新创业的实施路径。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业基础、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明确提出将创业基础课程的开设、实施作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着眼点和着重点,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基于创新创业教育在实践中的探索和实践,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基础了进一步的要求,明确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与创业能力的提高纳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中,并将创新创业相关课程的课程地位和学分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国家对全方位、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促使高等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的开设和实施进行探索和创新,将创业基础等课程被纳入到高校通识课程中,面向全体本科学生,突出创业基础课程的基础性和实用性,成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实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