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精神对话的内涵
 
更新日期:2020-05-27   来源:教育实践与研究   浏览次数:15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卢梭认为:植物由于栽培而成长,人由于教育而成为人。教育的本质是传播和传递社会文化的手段,培养具备文化传统、懂得遵守社会准则的人。[]除了物质上

 
 卢梭认为:“植物由于栽培而成长,人由于教育而成为人”。教育的本质是传播和传递社会文化的手段,培养具备文化传统、懂得遵守社会准则的人。[]除了物质上的满足,人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食粮,物质与精神的结合才能够形成完整的人格。人类的精神食粮来自于精神层面的教育,精神层面的教育诉诸于精神对话的开展。

教育中的精神对话是若干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在文化、思想、信仰、价值取向、情感等精神层面的一种以语言为媒介的平等交流,从而形成在思维层面的交往并得以交换精神产品。精神对话在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无处不在,作为一种教育策略和生活方式被人们所熟知,但只有当它变为一种文化存在时才能够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感受到精神对话真正的力量。

(一)精神对话是一种教育策略

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来说,教育策略是为达成共同目标或结果而采取的方法和技巧。将精神对话看成一种教育策略,包含了对精神对话本身的研究探索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磨合适应,作为双方交流媒介的精神对话,建立在平等尊重、双向互动和积极主动原则之上。

1.平等尊重

精神对话的主体双方要建立在平等的关系和地位之上,需要双方跳出自己的身份局限,尊重对方的文化和信仰,能够设身处地的为对方考虑。[]人们所处的地域所和接触的教育不同,享有不同的物质和精神资源,要勇于承认相互在认知、地位上的差异,才开展平等的精神对话。

传统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并不能以平等的姿态开展精神交流,教师掌握比学生丰富的知识和见识,拥有高于学生的社会地位,处于师生交往中的优势地位。[]身份地位的悬殊为教育者带来心理上的优越感,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间的鸿沟始终存在。而在精神对话的状态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间的身份界限会逐渐淡化,教师、家长和学生间的关系变得更为灵活,更具有创造性。

2.双向互动

在平等基础上,精神对话主体间的还应注意双向互动性,这就要求主体间互动式的言语交流。进入精神对话之前可能仅仅是闲聊,逐渐出现双方共同感兴趣的某一话题后意识被激发,从而形成真正的对话。[]通过言语的交流,精神对话双方给予反馈,保持互动的形式,意义在于互动过程而不在于追求特定的结果。精神对话的内容是深层次,需要有互惠性,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能够理解对方的情感状态,交换彼此的精神产品。

3.积极主动

精神对话作为一种教育策略,如若没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就会容易流于形式,成了只有对话而不是精神的交流。在进行精神对话时,至少有一方要起到主动引导的作用,通过不断的探讨和质疑,让话题得以延续进行。[]

将精神对话作为一种教育策略,是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提出的相应要求和挑战。作为教育策略的精神对话就是在平等尊重基础上的双向主动交流,而并非只能发挥单一的工具性作用,还涉及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态度和做法。

(二)精神对话是一种生活方式

融入生活方式中的精神对话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老师、父母与儿童的日常交谈中都少不了精神对话的影子。作为生活方式的精神对话有建立共同经验和信任关系的作用。

1.共同经验

美国教育家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说过,想要教会别人对事物具有的相同观念,让他们具有同样的思想,就必须赋予事物和行动相同的意义,关键点即是语言的运用。[]

对于儿童来说,生活是一个习得共同经验的过程,想要促成共同经验的形成还需运用语言的力量,利用语言授予的意义将生活知识传授给儿童。有意义的语言包括了精神性的含义,将精神对话视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教师和家长的经验就能够较为容易的教给儿童,以达到帮助儿童更好的适应学校、融入社会的目的。

2.信任关系

在师生对话中,建立信任、包含、共享的师生关系才是最主要的目的。[]精神对话是儿童与成人间建立信任关系的渠道,是他们之间相互传递经验、交流思想的桥梁。为了建立信任关系的对话应当从精神对话主体的聆听和问答中开始,不仅关注自己的或表达自己的观点,聆听他人的想法也同样重要。在聆听后表达出自己真诚的看法和建议,给予对方心灵上的支持和鼓励,信任关系才能得以建立。

(三)精神对话是一种文化媒介

文化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持久的核心,精神文明的传播和传递需要以语言和文字为载体,语言的统一和规范化极大的开拓了交际的职能和范围,扩充了人类的交际领域。语言和文化间如此紧密的联系便于阐述精神对话与文化间的关系。

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精神对话充当媒介和桥梁的作用,这是因为文化的形成处在一个不断变迁的状态,凡是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文化都被遗弃或遗忘,留下了能够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部分文化,不同的文化相互交融共生、求同存异,教育应当成为文化进步的强大推动力,精神对话以其互通性和深刻性等优势占据着文化交流与传播媒介的重要作用。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精神对话的内涵

下一篇: 精神对话的内涵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