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时效”性教学,技术支持美术
 
更新日期:2020-05-27   来源:中国电化教育   浏览次数:122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数字化环境下,用信息技术支持美术教学,在资源开发、过程呈现、交流评价上,更省时;在作品效果、展示形式、后期修改上,更高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

 
 数字化环境下,用信息技术支持美术教学,在资源开发、过程呈现、交流评价上,更省时;在作品效果、展示形式、后期修改上,更高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海量资源,为灵感激发提供多维素材

美术学习和创作活动是需要有思想的,这种思想的启发,受益于个人所见所闻,而亲历的所见所闻往往局限大。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能多方、便捷地获取所需,为美术学习提供素材借鉴和思维启发。

1.互联网资源取之不尽。在互联网空间,拥有着海量的资源,美术教学中只要连接网络,通过技术搜索、斟选,便能获得个性所需,而为自己的知识、审美、创作提供素材、激发灵感。如苏少版第9册的《版面设计》,从网络上获取不同版面形式的分类、设计方法、知识内容等;通过图片搜索,选取不同的花边、主题插图等。有了这些资源,然后就可以进行自由、轻松地组合创作了。

2.生活中资源用之不竭。师生在生活中或专业的艺术展馆,实时发现与美术教学相关的资源、素材,可以用移动终端进行采集,再通过网络数据传输、储存,师生可以在美术学习活动中轻松地得到更广泛的资源运用。如在学习《重复的形》一课,一部分学生在教室用绘画、手工形式表现作品,另一部分学生可以利用移动终端,到校园里去搜寻、采集生活中重复的形,再通过覆盖校园的网络,传输到相应的平台进行成果分享和交流,丰富了学生的创作手段和学习方法。

(二) 强大工具,为技法解析提供清晰视角

近几年,小学的美术教学更注重对范作的欣赏,将图像识读做为教学的一项重点,通过技术手段,将作品局部、元素等能重点突出,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范作的艺术特点、运用素材、创作过程等。如:教师在教学准备中,通过光影魔术手、Photoshop等软件中的抠图工具,处理出范作中所要突出的部分;用定格动画、微视频等方法,将作品的创作步骤、要点、过程等进行展示,学生一看就一目了然,更明确了操作的方法和要求。尤其是Photoshop软件中的色彩范围选择、魔法棒、套索等工具,和透明背景存储格式,对美术作品的图像解读方式更方便、直观,能更有效地提升学生对范作的创作技法、艺术风格的理解。

(三) 丰富软件,为作品创作提供个性空间

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媒介非常多,而信息技术手段表现出来的作品又让人耳目一新。除了Windows画图工具外,奇奕画笔、金山画王、EasyComic、Photoshop等软件能完全画出手工绘画的效果,也有平板终端的各种涂鸦、绘画APP,让学生受不释手,特效层出。美术教学中多尝试这些软件,掌握其中的特性,都能为美术教学提供个性化表达的技术支持。近几年,全国关于数字化美术教学的研究活动也非常多,其中多种美术创作软件的开发和运用,为师生的教学提供了多种选择的空间。美术创作专业软件,能模仿出油画棒、水墨、素描、油画、水彩等专业绘画工作所表现出来的效果,运用熟练后表现出来作品与手工绘制的作品难分伯仲,甚至还能表达出手工绘画工具所不能表现的效果。当综合几种软件来创作,结合几种软件优势,创作出来的作品效果也更具特色。如《用光来画画》一课,用专业软件采集好作品后,再到光影魔术手中进行暗箱处理,再到Photoshop中进行变形、叠加,能产生出意想不到效果,从而扩大了艺术个性空间的表现方法和表现力。

(四)宽广平台,为成果展示提供便捷交流

美术的成果在传统形式上是展厅展出,限于空间和时间的制约,阻碍了作品的展示和交流。数字化平台的全开放性,让美术成果的展示和交流又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借助QQ、微信、博客等社交平台,可以实时迅速交流;借助美术教育网站建帖,将作品长期保存交流……众多的形式,都可供美术教学成果展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家长与师生、孩子伙伴间,又在数字化平台上建立了另一种学习途径。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是艺术学习和交流的重要途径,但局限于时间和空间,所以很多博物馆研发了数字化平台进行交流。江苏武进的刘海粟小学学习社会博物馆的先进方法,开发了一项国家级课题《小学校园数字化美术博物馆的建设与运用研究》,就是在校园网建立一个子网站“美术博物馆”,日常的教学素材、教学成果、教学活动等都在美术博物馆中展出交流,师生在网络状态下随时随地可以参与美术的学习,家长也可以参与进来,极有效地辅助了小学的美术教育教学。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时效”性教学,技术支持美术

下一篇: “时效”性教学,技术支持美术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